工艺技术 详解 | 滴滤池和塔式生物滤池 [3] [复制链接]

2578 0
京东
3.3 底部排水系统

底部排水系统可以承托岩石/砾石介质,一般是采用预制块铺设在滤池底部边坡上。高负荷滤床介质的底部排水和承托系统一般是由网状布置的混凝土墩和间隔为0.3-0.6m的支撑板条构成的。可采用红杉木或经过压力处理的木料为底部排水材料。

塑料或高负荷滤料介质的底部排水区一般为0.3-0.6m深,该深度可保证流通空气进入滤池内部。滤池底部一般是坡向集水槽,集水槽用于处理水的收集,并与出水口相连。集水槽也可作连接到滤池内部的空气管道用,进而促进滤池底部的空气流通。在滤池底部的排水区应该预留一定的空间,以便维护人员可从出水口进入滤池底部,对排水系统进行定期视察、维护。

3.4 滤池墙体结构

岩石/砾石介质一般装在多孔的内嵌式混凝土装置中。滤塔所用的墙体一般是由质轻的预制混凝土构件、玻璃纤维板或其他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具有高度的自我承载能力(无墙体压力)。

滤池塔底部通常设置有通风口,以防止高流速污水泄入池底的过程中,对滤池造成污染、堵塞。如果条件允许,则在通风口上设置百叶窗,可在寒冷气候里关闭通风口,对滤池保温。滤池结构包括低压风机和风管(通常由玻璃纤维制成),以促进滤池底部排水区布气。

滤池池壁一般超出滤床顶部l.2-l.5m,以防止喷洒的污水污染池壁,还可以减弱风力造成滤池内水温降低或阻止布水器旋转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为圆顶盖提供支撑座。

3.5 滤池的泵站

作为滴滤池或塔式生物滤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泵站的作用一般是提升初级处理水和循环滤池处理出水。有时,也可采用虹吸进水槽或重力流布水器进水。滤池/塔式生物滤池进水泵一般是安装在进水井上的立式涡轮泵。在滤池泵站中,也可采用潜水泵和干坑离心泵。

滴滤池/塔式生物滤池中水力提升的要求是其测压管水头线能够满足处理水可重力流入后续的沉淀澄清池或其他处理构筑物。如果需要回流处理水,泵站进水井液位一般是由下游的处理构筑物或沉淀澄清池控制的,故无需采用控制阀来调控回流到泵站的回流流量。

3.6 二次沉淀澄清池

以往,人们对沉淀澄清池的设计重视不够。虽然对于悬浮生长或活性、污泥污水处理厂而言,污水处理的专业人才认为强化沉淀澄清池的设计标准很必要,但人们往往并不重视附着生伏的滴滤池/塔式生物滤池污水处理厂中二次沉淀澄清池的设计和运行。事实上,在滴滤池/塔式生物滤池处理过程中,二次沉淀澄清池的作用也是很关键的。

一般来讲,限制滴滤池/塔式生物滤池处理过程效能的并不是溶解性BOD去除过程,而是二次沉淀澄清池的泥、水分离效能。在以去除SBOD为主要目的的低负荷、中等负荷和高负荷滴滤池/塔式生物滤池处理过程中,二次沉淀澄清池的泥水分离效能对整个处理系统效能的影响尤其显著。因此,沉淀澄清池出水中附着在固体上的颗粒性BOD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处理水水质的好坏。

根据以前的工程经验,滴滤池/塔式生物滤池处理过程中,二次沉淀澄清池的溢流流量较高,而周边水深较浅(2.4-3.0m)。相应地,悬浮生长系统的二次沉淀澄清池溢流流量较低,且周边水深较深(3.0-3.7m)。

目前,由于滴滤池/塔式生物滤池也要求用作二级处理,或更高级的处理过程,故沉淀澄清池的周边水深要加大,才能提供足够的空间以满足固体沉降的要求。同样地,为了保证处理水的水质,也需要减小溢流流量(TekippeandBender,1987)。

04
过程控制


通过改变以下一种或多种的过程控制模式(流体调控模式、布水速率和沉淀澄清池运行模式),即可以避免很多运行问题。

4.1 流体调控模式

虽然运行管理人员不能控制主体处理构筑物的布局,但可以通过启动闲置构筑物、调节不同运行阶段的构筑物(并联或串联的滤池),或通过回收高负荷捧池介质上的生物固体来调控整个处理过程。例如,通过增强高负荷的第一段滤池的去除效率,可以提高整个处理系统对BOD的去除率,具体做法是采用分段或串联滤池的过程模式。

如果处理过程中同时有岩石/砾石载体的滤池和高负荷滤池,运行管理人员应考虑将岩石/砾石载体的滤池放在第一段,以减少生物固体的产量。然后,第二段处理主要是发挥高负荷滤池介质中生物絮凝性能好的优势,作为第一段处理出水的深度处理单元。

在无需大规模改造的情况下,可通过将从滤床回收的少量生物膜固体投入到高负荷滴滤池/塔式生物滤池滤料介质上,以强化颗粒固体的生物絮凝效能,进而改善高负荷滴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的处理效能。也可以把回收的生物膜固体回流到岩石/砾石载体滤池的底部出水中,相当于滴滤池与悬浮污泥固体处理的组合过程。

4.2 布水速率

对滤床上的污水和滤池处理水的布水速率的控制,是滤池控制过程中的最主要的控制步骤。循环处理水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l)稀释进入滤池的污水,降低滤池进水的污染物浓度;

(2)增加滤池的水力负荷,以减少滤池蝇、蜗牛或其他滋扰;

(3)在低流量的时候,保持布水器的正常运转;

(4)增强水力剪切力,促进生物膜脱落,并避免老化污泥固体堆积;

(5)稀释进水中的毒性物质;

(6)对滤池内的微生物菌群进行再接种;

(7)促进布水流量均一;

(8)防止滤池内滤料区干涸。

滴滤池/塔式生物滤池中最常用的处理水循环模式如图。

环保之家3.JPG


如果初级处理过程或渠道首端产生臭气,可通过回流滤池处理水到臭气产生的位置,以控制臭气。当回流的处理水需流经初次或二次沉淀澄清池时,运行管理人员需采取措施以防沉淀澄清池水力负荷过高。

对高负荷或租滤池的常规控制策略是频繁地(每周一次)保持进水泵在高峰流量下持续运行各弛。这样操作可以促进生物膜脱落,进而滤床内污泥积累减少,可避免堵塞问题。

另外一种控制措施是减缓布水器旋转臂的转速,即采用反向喷洒喷嘴来对布水器旋转臂减速。这样,滤床内的载体可以更快地被瞬间刷新,防止表层滤床堵塞。若滴滤池/塔式生物滤池内积累的污泥固体过多,则滤床内好氧区减小,就会减小氧传输放率。

© 声明:本文仅表作者或发布者个人观点,与环保之家[2TECH.CN]无关。其原创性及陈述文字、内容、数据及图片均未经证实,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图片、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做参考并自行核实。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在此深表歉意。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更多

客服中心

2121-416-824 周一至周五10:30-16: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现在加入我们,拥有环保之家一站式通行证!马上 中文注册 账号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