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性污泥投加
: o1 e8 l8 N$ ?1 A ]. G# s. \0 ^8 R) `) z# Y. {. @
( ~, U" |' T7 _6 T* W: |, H$ H1、接种前准备:+ [7 C/ _! c6 i5 M! x
. l6 f$ k4 W- N* o5 |菌种培养构筑物的选择:方便操作,有曝气装置,有搅拌,利于加菌种、进原水或营养液的构筑物。菌种在投加时,方案设定应根据现场具备的条件综合考虑。如场地、施工、运输车辆、临时电源、临时泵及管道、水枪、高差、过滤等因素。菌种的粉碎对于压缩污泥应考虑污泥的粉碎问题,应根据现场的条件确定粉碎方法。粉碎方法选择的顺序为水枪——泵循环+滤网冲击——曝气、搅拌。
! a2 e& n) B4 y
5 H& ?7 G G3 W2、接种量的多少:' O" I! C3 C3 J/ I
0 P5 C- v- a- r4 o3 S5 t6 @7 z
厌氧污泥接种量一般不应少于水量的8-10%,否则,将影响启动速度;好氧污泥接种量一般应不少于水量的 5%。只要按照规范施工,厌氧、好氧菌可在规定范围正常启动。
) k1 L; I, ^" W# c. v2 Z+ Z' O, s4 V! e# \# |: j! l v) O
3、污泥来源:* ]5 I* W$ @" j+ q7 V4 A0 s) V
* Q" \) g! R3 s, I, b! B! U4 B9 F
厌氧污泥主要来源于已有的厌氧工程,如啤酒厌氧发酵工程、农村沼气池、鱼塘、泥塘、护城河清淤污泥;好氧污泥主要来自城市污水处理厂,应拉取当日脱水的活性污泥作为好氧菌种,接种污泥且按此顺序确定优先级。1、同类污水厂的剩余污泥或脱水污泥;2、城市污水厂的剩余污泥或脱水污泥;3、其它不同类污水站的剩余污泥或脱水污泥;4、河流或湖泊底部污泥;5、粪便污泥上清液。
: [& j' s D4 F% Y% i1 K# m) c1 f' t: `' E- [) J. _. g3 L
二、活性污泥启动' |2 ~/ P* n! W3 N- f
7 O6 w. G- z& G( y& u1 U应特别说明,菌种、水温及水质条件,是影响启动周期长短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讲,在低于20℃的条件下,接种和启动均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冬季运行时更是如此。因此,建议冬季运行时污泥分两次投加,水解酸化池中活性污泥投加比例8%(浓缩污泥),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的投加比例为10﹪(浓缩污泥,干污泥为8%),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投加的比例不同。
; v: [* k0 i- ]+ Q! Y
! U1 S, H/ {, D3 g投加后按正常水位条件,连续闷曝(曝气期间不进水)7天后,检查处理效果,在确定微生物生化条件正常时,方可小水量连续进水25天,待生化效果明显或气温明显回升时,再次向两池分别投加10﹪活性污泥,生化工艺才能正常启动。
, L* `; W1 a- w! B( A4 g1 X$ q4 |/ h5 f6 | `; x( ~5 U. ?' x
三、污泥驯化: K8 ?; Q4 R7 R3 h& m% X
" I5 i- p3 M; m: m) o; M污泥驯化应遵循的原则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精心控制的。污泥驯化的方法与技巧如果培养期间加入的主要是生活污水,这个时候逐步降低生活污水的加入量,并逐步增加原水的进水量,每次增加的进水量为设计进水量的5~10%,每增加一次应稳定2~3个周期或2天左右,发现系统内或出水指标上升应继续维持本次进水量,直至出水指标稳定,如出水指标一直上升,应暂停进水,待指标恢复正常后,进水量应稍微减少,或略大于上周期进水量。
$ W& r: C9 ?/ L& M8 W6 e; ?/ Q+ V: Z& d/ j6 ^. x7 B F
驯化条件具备后,连续运行已见到效果的情况下,采用递增污水进水量的方式,使微生物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条件,递增幅度的大小按厌氧、好氧工艺及现场条件有所不同。以此类推,最终达到系统设计符合。活性污泥驯化时,也可采用体积负荷法来进行驯化,可根据化验数据、进水指标、系统指标、构筑物体积推算出单位时间的系统污泥负荷,根据体积负荷来确定下个周期的进水量。1 |( N7 _, q% K& x: k; ?' q
, v+ W: q- E. f8 w+ {. L$ k* L
好氧正常启动可在10-20天内完成,递增比例为5-10%;而厌氧进水递增比例则要小的很多,一般应控制挥发酸(VFA)浓度不大于1000mg/L,且厌氧池中PH值应保持在6.5-7.5范围内,不要产生太大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水量才可慢慢递增。一般来讲,厌氧从启动到转入正常运行(满负荷量进水)需要3-6个月才能完成。' h2 ^) c' w! u2 n0 d/ z
/ e* ^8 `* x+ A- _
四、污泥培养
3 @1 S6 C# Q, Y' a1 D1 F1 e2 N' b; V- X8 p& t. G
1、活性污泥培养过程中,应经常测定进水的pH、COD、氨氮和曝气池溶解氧、污泥沉降性能等指标。活性污泥初步形成后,就要进行生物相观察,根据观察结果对污泥培养状态进行评估,并动态调控培菌过程。
6 L* ?* G$ O: D' S3 E7 {4 ?& [' {2 e
2、活性污泥的培养应尽可能在温度适宜的季节进行。因为温度适宜,微生物生长快,培菌时间短。如只能在冬季培菌,则应该采用接种培菌法,所需的种污泥要比春秋季多。
( D! C) g. S, {6 L/ l& q
: o; P& [ f" X. a) }3、培菌过程中,特别是污泥初步形成以后,要注意防止污泥过度自身氧化,特别是在夏季。有不少厂都发生过此类情况。这不仅增加了培菌时间和费用,甚至会导致污水处理系统无法按期投入运行。要避免污泥自身氧化,控制曝气量和曝气时间是关键,要经常测定池内的溶解氧含量,要及时进水以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的需求。若进水浓度太低,则要投加大粪等以补充营养,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间歇曝气。
$ r; g2 | o1 [$ |/ ~
- S) [" {8 c& N) B2 S4、活性污泥培菌后期,适当排出一些老化污泥有利于微生物进一步生长繁殖。
- e( o1 f, G, y4 t6 V8 H/ O3 d- r( F3 O2 Q/ W5 L4 u
5、工业废水处理厂在生产装置投产前往往没有废水进入,而一旦生产装置投产后,排放的废水就需及时处理。此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培菌时间,并提前准备种污泥及养料等。3 B% d. A% J# n* n
. ]; h. z3 v& K: P" N% v6、如曝气池中污泥已培养成熟,但仍没有废水进入时,应停止曝气使污泥处于休眠状态,或间歇曝气(延长曝气间隔时间、减少曝气量),以尽可能降低污泥自身氧化的速度。有条件时,应投加大粪、无毒性的有机下脚料(如食堂泔脚)等营养物。
! x9 G( F% w. c& Q K1 v- n
2 ~8 T5 {# z- \9 f. \* o J/ y7、大部分的废水处理厂都有二个(格)以上的曝气池。这种情况下可先利用一只曝气池培养活性污泥,然后再输送到相邻其它曝气池进行多级扩大培养。本法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废水处理厂。
9 k$ c, e* H7 `2 Y# T
& p( O2 w7 f0 x+ J |
© 声明:本文仅表作者或发布者个人观点,与环保之家[2TECH.CN]无关。其原创性及陈述文字、内容、数据及图片均未经证实,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图片、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做参考并自行核实。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在此深表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