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污水处理界,2014年最火热的行业词汇是“中国概念污水厂”,但是到2015年,这个持续风靡一年多的热点逐步让位于了“地下污水厂”,与此同时,2015年,地下式污水厂在中国各地风靡,中国已经建成和在建的地下式污水厂已经超过50个,“地下式污水厂”发展势头大有掩盖“中国概念污水厂”之势头。 , a0 Q* L; C$ |9 g ' k& {' S6 F! P( f+ N很有意思的事情和现象是,就地下污水厂的建设模式,在行业里却涌现了完全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些行业专家则认为地下式污水厂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地下污水处理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必然选择(特别是中国)”;而大部分专家还是持有比较审慎甚至忧虑的态度。 . J6 s" t: s( ~: K9 T3 k4 n ' P9 }7 m( G: r d1)国家城市给水排水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郑兴灿1 m9 K3 \/ z& U1 k8 d. i
: d* h. L8 k3 k7 G& l4 i
下一代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应该以地下式的污水处理厂为主导,这是一种错误的导向,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但不可能是应有的、顺势而为的发展机遇,也不一定都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而是源自成因复杂的非科学、非理性的决策。 " J: `5 _- {' c! o1 ?7 D- f! e$ F
城市污水处理厂实施方式和工程决策需要体现:“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全面论证,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稳妥可靠;经济适用,简约省地;低能低耗,运维简便”的基本原则。从科学决策和技术经济角度而言,下一代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应该以地下式的污水处理厂为主导,这是一种错误的导向,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但不可能是应有的、顺势而为的发展机遇,也不一定都是迫不得已的选择。9 t3 h k& F7 \# _8 G/ U" M
0 g2 B/ [ e( _9 C( a& A7 _8 O% x; w: D' U3 [+ o) m
从工程投资、运行成本、能耗物耗、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等方面综合考虑,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技术决策政治化利益化的选择,多数情况下不一定是科学合理的抉择,但从政治、社会和人居环境的角度考虑,在某些特殊的地域、特殊的人文与社会环境条件下,或者出于特殊的商业利益考虑,有其存在的空间,但决策应该慎之又慎,全面权衡与论证。- s6 }, P* f0 r/ \* D
3 I# K/ g* ]8 V8 g% p
' d' ^& N1 T. {; \地下式的污水处理厂确实可以节省地表占地面积,但节省不了地下空间。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存量资源,正在成为新城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特别是人口或商业密集的地域,已经是非常宝贵的社会公共资源。如果仅从消除周围环境影响和节省占地的角度而选择地下式的话,不如选择半地下式或地上全封闭式的建设模式,通过系统考虑和精心设计,可以达到同样的节地和环境效果,而且能够避免完全地下式的诸多弊端。* u& C0 t' R# k+ F3 f3 u
! E4 ^0 p- _, \8 R 4 R! P+ E" l% y' k0 j! r对于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选择,应该是多样化和因地制宜的。实际上,污水处理厂的占地面积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工艺流程的选择,就达到同样排放标准来说,不同工艺选择之间的占地面积差别不明显,差别主要源自平面布置与空间布局,尤其是各种管线、电缆、通道和绿化区的布设方式。地上式污水处理厂通常习惯采用平面伸展模式,而地下式污水处理厂采用立体叠加模式,其实,地上式污水处理厂同样可以采用立体叠加模式,并不影响地上空间的利用和环境效果,通过建筑景观绿化的精细设计与装点,甚至可以成为城市的地标性设施。% ?* K3 y' R( s! y O6 h
' @" Z& I$ d. `- e3 o8 Q
9 u9 i2 |0 y- e关于地下式污水厂的规模及数量的发展,郑兴灿总工程师认为,地下式污水厂应该适当发展:“逐步发展到50座左右尚属正常,超过50座就要加倍小心警惕,超过100座就是麻烦的麻烦了,尤其MBR类。” / Z% H, y: i$ v/ b6 s9 t) E, R ; e7 Q& x1 s8 j7 ^" X* |1 a9 T+ ~, p1 y& [" a8 _# z
2)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四院副总工高陆令:+ [' i8 d" C ]7 h
5 Z W) t# }. o% y地下污水处理厂只是污水处理厂的一种建设形式,主要适用于用地紧张,对环境要求较高,地上污水厂选址困难,污水转输困难(路由困难,下游污水处理厂能力制约)的中心城区,实际上是在多种边界条件制约前提下的一种选择。随着地价的不断攀升,地下污水厂集约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地下污水厂会越来越多,但要形成一种趋势尚有较多的制约因素。地下(半地下,全加盖地上)污水厂的出现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不应抱有偏见。但不能将地下污水厂等同于地下MBR厂,地下污水处理厂工义选择应因地制宜。不能将MBR工艺出现的问题归结为地下污水处理厂。应对集约化,模块化,叠合式,全面加盖除臭的地下,半地下以及地上式污水厂加以研究,节能,节地,环境友好是地上,地下,半地下污水厂的发展趋势。 * A) ~1 B& R' M, F5 Y$ E, u0 g , |( O# n- _& r5 ?# k+ r6 } E7 d, x全国有近四千座污水厂,地下污水厂尚不能算是潮流。但确实需要认真总结后,在适当时候推出设计规范规程,以规范指导地下污水处理厂设计,使起走上正确发展道路。 ; Z( G$ ~* N( f; t ' |+ K! Q4 [" D2 ]# p% z! h* [- G: W$ \6 a( o. c
3)江苏环保产业研究院陈珺博士 . D$ ?& C6 z2 t j% y! L2 e ^5 b) Z! ?. I6 H6 I! q
污水厂建设模式的选取其实关系到如何理解污水厂在城市中的定位。城市污水处理厂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公共设施,应该首先保证其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而不是过渡压缩其占地,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关系到千家万户,地下污水厂在确实无可用之地、高纬度寒冷地区是一种选择。私有制国家土地的开发利用难度大、周期长,中国这样土地国有的国家应该是更优先保证公共设施的用地。 # B6 \- g% p3 ]: H+ X7 M 1 \ x# Z) N2 {3 N4)加拿大斯坦泰克李建国博士 : D: B$ `$ j1 J+ F4 N; d1 k, a; G1 n3 [9 O& J/ C E# e- t4 R
记得看过一篇有关地下污水厂的综述,提到地下水厂在欧洲(好像是北欧)首先使用,随后是日本。理由是丘陵地带的地质地貌条件适合建地下污水厂。有时间也想研究一下地下污水厂的发展史。除了安全问题之外,从水力学角度分析,在地势平坦的都市建地下水厂,一般需污水提升泵站和处理水排放泵站,这与节能减排的理念有冲突。 ! s, [* p4 M( [3 `: g' R# @* I Q! ?) U$ D- m3 Y- m1 c
5)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院总工程师邓志光 : }0 Z- T1 y! k* _( Y* W; ]9 Y6 U! \
地下/地上式污水厂建设模式选择应该进行全生命周期、全过程评价。! L' X" q% Z8 Z V& r/ n. j
5 B& C" m* C5 Z9 m o& D8 i6)北京工业大学曹相生博士/副教授 $ C3 z" f) X Y$ Z/ t i& X9 @" ]* P h: E: t& A
地下式污水厂是污水处理百花园里必然出现的一朵花,不是一统天下的概念。百年来出现的各种污水处理工艺都没有一统江湖,但都有其适用的地方。个人认为超大城市建地下污水厂是合适的,比如北京。农村和镇还是自然处理更好,活性污泥法也没必要用。应从全生命周期和技术经济角度决定最适合的工艺和模式。“一刀切”和“一哄而上”肯定是错误的做法。 ' J: m$ o( M4 W- J5 f: R . M+ S- ~- K5 n综合国外多年的实践及国内外主流专家的观点,地下式污水厂只是特定条件下的可选方案,不具有普适性。从环境的可持续理念角度出发,“水进展”对地下式污水厂的应用也持比较审慎的态度,并认为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地下式污水厂高投资高运行能耗,且安全性存在较大风险,对于污水厂建设模式的选择,应该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比较,尤其是要考虑几十年的翻倍的运行成本。其次,不能仅仅认为地下式污水厂可通过建设地面公园或者湿地就认为其具有生态意义,实际上,根据国外资料,地下式污水厂全生命周期内所排放的温室气体(GHG)都远远高于同等规模地表活性污泥法污水厂的排放量,因此,评估一种污水处理工艺的可持续性,不能仅仅从狭隘的围观小环境来看,更应该从大环境的可持续性着眼。当然,这里不是否定地下污水厂。& {2 R) X$ C# ?% C6 {/ u+ m5 V
# ?/ c/ |( T* |' }- L! Z8 X
, t" v/ p4 W* @
& m* V5 u' z% C出水品质、地下污水处理厂地上搭配建筑,地下三维设置。是判断是否合适采用地下污水处理厂模式的基础,同时要结合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做一个综合判断。 . O I! w" a% o6 E. l$ M4 ]# n2 n' _, C K7 f' v X
此外,地下水厂的安全运行问题,防洪排涝,防爆灯安全管理,也需要综合考虑。$ @+ K( i T) L2 d! S
" t h7 Z6 t" R2 h& |, S \0 {4 k. J4 R
目前,在中国,地下污水处理厂并不普及,以水务为主业的桑德环境并没有大规模投入做地下污水处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