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S; C$ {0 C7 ^- U6 h( E建筑附近的涡流主要是风压作用引起的。风作用在建筑物上产生压力差。当风吹到建筑物上时,在迎风面上由于空气流动受阻,速度降低,风的部分动能变为静压,使建筑物迎风面上的压力大于大气压,在迎风面上形成正压区。在建筑物的背风面、屋顶和两侧,由于在气流曲绕过程中形成空气稀薄现象,因此该处压力将小于大气压,形成负压区,形成涡流。. X9 e% }; O, Y B$ D/ q
) b8 L$ z; U' G* J4 @* f5 k2 q 7 J* W- U9 }& y 4 {. X) E% G1 j, ?5 A 9 u. c3 J `9 d5 D3 Q涡流区的大小与建筑物高度、长度、深度有关。% h/ H: C8 \% L" q5 r' B/ \! ~
6 \8 P" K/ r9 q6 E- g
& v( m0 _ [/ `9 I$ o' F
# j, }$ ^6 @) ?( H( N2 @1 Q, L6 d# X" Z, U2 a2 F. u7 G; Z
当房屋的长度与深度不变时,涡流长度随房屋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加大,涡流长度约为房屋高度的4~5倍;当房屋的高度与深度不变时,涡流长度随房屋的长度增加而增加;当房屋的高度与长度不变时,涡流长度随房屋的深度增加而减少。总之,房屋的高度越高,长度越大,深度越小,屋后漩涡区就越大。6 Z$ f/ p. ?4 C6 Z
- e" h6 g4 G) Y1 z3 s% G% S高大建筑林立会产生“峡谷”效应,带来变幻莫测的“高楼风”。气流分布与建筑形状有关。+ Z3 N+ ?* e5 j. i
( V/ N \: J. [: O, B$ b/ Y P
横长建筑与细高建筑气流状况对比 _! n- ]- ?2 w) h2 M6 q' M& p / o7 x: \3 s/ S% {" \) S1 p* Z& G5 k' L# C
/ C* ?, W3 D E
高层建筑如建筑呈横长形时风速最大区为建筑上方,当建筑呈细高状时,风流最大区为建筑两侧,本项目塔楼为细高状,情况属于后者。 " \% k5 c% [2 ` P0 [ + q4 w5 T& l; v. ^6 n( b二、“高楼风”对环境的危害 ) O: _$ W$ }5 v) V$ E* I# Y3 r0 B* y% o0 d
如何评价风环境的优劣,国内外的建筑规范对城市环境的舒适风速和危险风速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内外的科研人员为此作了大量的现场测试、调查统计和风洞试验。在同时考虑平均风速和脉动风速的情况下,提出了行人的舒适感与风速之间的关系," U/ m6 N6 }) d4 f7 A# E" f
5 R& D$ ~0 D; z) K! z- [
三、风速对行人的舒适度 ! P# j4 Z7 c0 _9 M0 E / w1 d3 k( ` t- |5 t
- ]7 Q9 P5 A% j2 P! M$ A
3 u7 y5 f- x* [! z. d
9 U! `4 M4 Y/ j! Z* g; }& M! e
根据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福州三迪•联邦大厦风洞风环境试验报告》的结果显示:由于本项目周边建筑较多、建筑密度大,风速比分布规律性不强,但一般规律来看,较大的风速比基本分布在建筑间贯穿的通道和高层建筑的拐角。裙楼四周及主要出入口、建筑周围主干道风速比小于舒适性和安全性评价的风速比上限值,满足风舒适和安全性要求;绿化道、人行道、停车场、出租车等候区和公共广场平台区域风速比符合安全性评价上限,即在三级气象风速下区域风速不大于9m/s,对环境影响较小,对周边的行人出行的影响不大。* S8 O' u& P6 K6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