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曾经带领他的学生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方形曝气池,总容积约80L,采用葡萄糖、尿素、磷酸盐进行污泥培养。但是在培养一周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污泥开始膨胀、镜检出现了较多的丝状菌。
8 u. s+ Q1 w1 H+ `# \9 |# o% G5 U' V x" ^. k7 a1 b; y
7 G" P" ?6 @( V1 @- h& Y8 g, g5 b+ j老师把这个实验的现象详细的描述了出来,并开了个帖子。
- P0 J6 ~+ R- O$ @1 B
3 V4 f5 l' P! Y7 A时值寒冬腊月,实验室也有诸多限制,这个实验最终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策划中,一步步走向了正常。
5 {, Z- g4 @) S1 w* d
8 D% k; [" S" |- `结果是美好的,过程也是宝贵的,我们一起跟随老师,体验一番吧!0 L( k$ H2 G, B; p( d& D& r% t* L
3 O2 t' l$ Q- Y/ C. ?3 V
实验简介:1 d2 \1 H) o) I }
6 [5 ^4 U; [ Z' F- u方形曝气池,总容积约80L。采用葡萄糖、尿素、磷酸盐进行污泥培养。污泥菌种采用的是附近氧化沟里的污泥。培养了已经一周,目前SV已经到了11%,测定过程中,上清液还算清澈,但是有微小絮体。污泥絮体轻飘且有羽毛或棉絮感,颜色发白。2 z+ p! A/ u7 _( [$ G ?2 r' y
+ G3 A! t5 J, }3 K: a
11-7实验进程与现象:
' S( ?$ K5 V' V- o" O2 H! p& T! H9 i4 Q& M& T
做了镜检,污泥中有较多的丝状菌,暂时没有发现活性好的原生动物、后生动物。
' F# k, l% l( d
" C, c8 l+ N a3 [* v5 x% p7 q8 b这几天的水温一直在15℃以下。DO测定值大概在4-5个。另外还注意到一个问题是,我在进行污泥镜检采样时,发现粘性不小。有点像生物膜似的。
7 i- n/ F" S$ Z! s- |% l F ^/ t2 T9 Y) d* @
葡萄糖的投加量是按250mg/L投加,每天一次,开始污泥量少,有不少的累积。 2.水温低,不利于微生物降解积累的有机质。总体描述如上,初步认为是高粘性的污泥膨胀。5 j0 N3 L4 n! z& g4 s
& H. a8 w7 u* \0 ^) c0 ~( G0 e
支招一:降低负荷、控制溶解氧、间歇曝气,增加缺氧时间、适当排泥6 @- Y1 m* X& |/ r9 u
% E6 x9 q2 C3 f' k5 Z% ]! s* F# o应该是污泥膨胀。据本人经验,低负荷、高溶解氧易造成污泥膨胀。或高负荷、低溶解氧。楼主的污泥浓度低,温度低,处理能力也应较低,葡萄糖积累说明负荷高。符合高粘性膨胀的因素。出现此类情况应降低负荷、控制溶解氧、间歇曝气,增加缺氧时间、适当排泥来解决。 D7 Y# [2 P" i @$ I3 Q
) y( { g. N1 c$ f5 Z
高粘性污泥膨胀的成因:进水中含有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使F/M太高,而进水中缺乏足够的N、P等营养元素,或混合液中的DO不足时,细菌很快把大量有机物吸入体内,由于缺乏N、P或由于DO不足,又不能在体内进行正常的分解代谢,细菌就向体内分泌过量的多糖类物质,这些物质由于含有氢氧基而具有较强的亲水性,使活性污泥结合水增加,呈粘性的凝胶状,产生高粘性污泥膨胀。
- Z k6 d$ n- V( r5 u$ a$ s% |8 `
( s7 }% v5 d1 ^; T11-8实验进程与现象 o7 {3 `$ I1 \2 b$ M2 C
5 h/ e* O, t( \% a0 b) m1 F8 |! U已经降低负荷,但是减少的量还在摸索。
; p. K5 l( W* c$ R y
5 U& d) B( D8 C( |% N& r; Y但是降低DO的方法目前估计做不了,因为已经将曝气量调到比较低了,如果再低,搅拌作用就弱,污泥会沉下去。
4 B) p4 Z# u2 y3 g* a' _: Y: A1 Y$ p1 E
(一个有机玻璃池,就2个曝气盘)
" A6 b7 F0 ^4 t6 m% [" n7 q
& j4 `) W0 r w" B适当的间歇曝气我想用一下,请教要大概多长时间?. E& q, ~; z+ d
& n ]9 _/ s! W: U
支招二:间歇曝气、换水、增加温度。
, \+ \% f! D+ O2 c" h, S, {
7 C( A; l7 u) `- i3 q8 P间歇曝气建议每天停两次气,每次30—120min。每次重新启动曝气前,最好置换一些水。上层不容易成絮团的散兵游勇,损失一些也无妨。否则一块儿繁殖,将来很多微生物都会没有组织纪律性。针对温度低,反应器包个电热毯,或者买一个养热带鱼的加热器,也很廉价、方便。 建议用不要钱的淘米水(学校食堂有的是)做营养物,但需要补充磷盐。
9 a7 u. b$ q& J$ n7 a+ e. t, c0 l" t F G3 G; J b! m
在投加底物方面,如果废水或底物为批次投加,底物完全是溶解态,在促进微生物形成絮团方面不如SS态。不过一般差别不是很大。非溶解态底物,被包夹后,微生物易成絮团,有代谢优势。当然要付出代价:降解速度肯定慢一些。如果MLVSS不很低,建议投加一些玉米面,煮熟的更好。多糖单位重量COD跟葡萄差不多,不过含有一些水分。可以让学生们测定一下粮食COD。2 E; o& t# O8 D1 i6 w
$ c& t% m$ {9 K3 H" Y, \; Y/ P11-9实验进程与现象:6 m* I/ _9 @# B) v! {( y' V) ?
, L, q9 L) N# v, l9 o. t' V
实验进程:
+ K* v) k* P/ F
) }# b0 K, f& a) v2 d* a: f曝气是按照以上做法,早上和晚上各停一次水;并且现在每天换一次水。营养基本是按照100:5:1配给,ph控制在7左右,负荷高估计不低,但是测定的DO也是3-5,为了保证搅拌效果,曝气量还是不小的。& n, e7 }4 O' E1 h' O
* P1 W' Q- X( h+ @0 ~实验现象:
2 o5 t" L% ?5 d/ C, {. ?$ A9 ] F6 v# Q( q+ G# D
今天再次做了镜检,发现大量的丝状菌。在曝气池里仍然有大量的棉絮状污泥絮体。污泥sv测定值为12%左右。现象:污泥发白,上清液却十分清澈,比两天前要清澈的多。目前还不能确定池中COD浓度。* ~5 b! S0 s) }& Y# x5 D0 K
* ]" O/ W& R; w$ R; J6 v
支招三:营养物质溶解投加
) Q; x/ u$ I4 _) Z: l* h/ q, A
8 c' c, `! t) F6 T' D“SV11%”,我很难与污泥膨胀联系起来。没理解错的话营养的投加方式应该是干投吧?(不溶解直接投加)我的看法是:干投营养物质,在发生溶解的同时也发生了活性污泥吸附,吸附的营养物质难以扩散,容易导致投加营养的时候局部微生物生存环境营养物浓度过高,局部低氧,加之气温又低,也就发生了所述的高粘性物质的分泌。$ w1 d: c) Z1 g5 b& I/ V
, s- \/ s0 h' u8 d" V# R我在学校的时候也做过类似的培养实验,使用的营养物质和老师一样,不过是溶解测定COD后再按负荷投加,2个多月的培养没发现过高粘性物质。期间停过一次电发生了丝状菌膨胀。后来,我的下一届学弟也做污泥培养实验,使用的投加方式是干投,最终高粘性膨胀了。% Z% t8 c4 |; u+ U F
& j9 h$ Y3 d2 M! j6 k
水质成分单一是丝状菌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从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发现,丝状菌膨胀几乎没有。 就控制的话,间隔曝气,比如停一天,开一天。看看丝状菌是否改善呢?. 至于污泥颜色发白的话,主要还是污泥膨胀后,SVI高导致的,即单位体积活性污泥量过少导致的。/ ~" C1 O6 X! t. W( |) o1 l
% B3 V9 d7 l7 r L* n11-10实验进程与现象 g/ E! }$ K6 |0 b v( \
2 Y* O( v, R$ E# N! i+ _做完SV后,把上清液去掉,发现有粘液,确实有粘液感。镜检发现有不少丝状菌。添加了简易的搅拌设备;开始微量曝气。. Y. ^6 G$ K. r2 l
% o9 D3 V' v! l F @. R
11-13实验进程与现象
8 i: h9 a& E* m) ` P" G4 c3 ~ ], U" y
高粘现象好像已经没有了。(措施就是减少了葡萄糖投加量,增加了搅拌)水温只有9℃,丝状菌现象还是比较严重。& c5 ]$ j) }) ]/ ` k! t
. B! |5 Y9 C0 K. i2 G支招四:营养逐渐加大! ^' S8 L# |2 ~) [0 c; r5 ?
" w( Z/ ~1 {. ` Q G4 h& v
c在调试培菌初期负荷应该控制好,加入少量的营养物质,闷曝2--4天,然后沉淀再次加入营养物质闷曝2天,接着在少量加入营养物质,根据情况调整加入量( 当然我这个只是做个比喻,具体还得根据你的情况来)
3 Q9 n8 i* f, [( ?) z! X4 M
# z( Y0 X" K _% R5 z, R11-17实验进程与现象
. i/ J1 ~. I- ~ @* o+ y9 I# b* G- o" c0 ?1 U% u7 Y# ]$ L
关于负荷,到时候没有逐渐加大。直接就给足了。这应该是在低温条件下,有高负荷导致高粘的原因。$ H7 [: t3 T. t( \; X3 x
' U! o3 w- o' }1 S) |
现在,高粘的问题认为已经解决了。现在针对丝状菌。这两天向水中投加了碱水(氢氧化钠溶液),ph调大了9左右。发现加入碱后,页面会形成大泡泡。有时形成的一个泡泡就有一个拳头大。
$ P* p9 `) E- {4 N, q, Q
+ ?$ C: Q2 G, u5 U! o11-20实验进程与现象+ B" \" j0 [! I1 N' j: h$ f. S1 {& V
& }3 E9 j# V" i2 u% F现在的丝状菌数量明显少了。采用的方法:几天来负荷比以前少了点,具体投加的葡萄糖控制在bod5在100-150.曝气在3-4个,加了搅拌。 PH控制在9。
" R% S* W F+ O& O Y3 V) \8 c/ ?" \" l3 a
11-22实验进程与现象* E% ]7 W) N- m3 p
! N/ U$ C. A1 Z; x) ]低温问题加上高碳导致的非丝状膨胀已经解决。方法简单,就是减少了符合,加大了搅动,控制了曝气量。8 l5 J; g. Y, @
, j, T. T5 W- k8 E' Z8 Z* P* L11-26实验进程与现象
9 Z, o& Z% X! }4 K) g# C3 s V4 T. |
# P3 P K; \7 V间歇运行。镜检效果不错。已经明显抑制住了丝状菌。明显多了钟虫。
, [# J4 e# y. o0 Q7 N
/ v! F q& C. V附录:
; v. e2 I% u2 V( O5 `/ I! c- D& S4 G* k1 u
(一)污泥膨胀的所有原因和解决办法
) T, ]3 H* O9 U# W$ ~3 A, d" I1 w' m* W
污泥膨胀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好,其SVI约为50—150之间为正常。 SVI=活性污泥体积/MLSS,当SVI>200并继续上升时,称为污泥膨胀; ~% h, ~" j# \) b$ s8 w: U0 b
/ b4 R& P, O+ S1 A; u(1)丝状菌繁殖引起的膨胀
/ [2 r+ Z. _% }' W4 n" E: ?6 G' d# Z+ G _3 W% \
原因:污泥中丝状菌过渡增长繁殖的结果,丝状菌作为菌胶团的骨架,细菌分泌的外酶通过丝状菌的架桥作用将千万个细菌凝结成菌胶团吸附有机物形成活性污泥的生态系统。但当丝状菌大量生长繁殖,活性菌胶团结构受到破坏,形成大量絮体而漂浮于水面,难于沉降。这种现象称为丝状菌繁殖膨胀。7 s4 Z0 k( _6 Z( ^3 |- z
% p/ k4 a2 s+ t7 L5 a# B
丝状菌增长过快的原因:
/ t6 N2 T1 H/ P/ J, M8 p
2 z" D! _1 L: C6 O溶解氧过低,<0.7—2.0mg/l
. i0 m6 o+ v( C1 X- W' x$ ]. }+ Z" C0 p2 `8 a+ t, c
冲击负荷——有机物超出正常负荷,引起污泥膨胀
2 i7 f$ Y; n7 ^
# b6 C( j4 J+ ?3 A进水化学条件变化:! Q/ k3 T, p; r' u+ y/ N
' N. Y* _" `5 g" ~① 是营养条件变化,一般细菌在营养为BOD5:N:P=100:5:1的条件下生长,但若磷含量不足,C/N升高,这种营养情况适宜丝状菌生活。1 X$ Y; i# f' H
9 @- b6 A# z+ i, E! f② 硫化物的影响,过多的化粪池的腐化水及粪便废水进入活性污泥设备,会造成污泥膨胀。含硫化物的造纸废水,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一般是加5~10mL/L氯加以控制或者用预曝气的方法将硫化物氧化成硫酸盐。
) [3 F" E" Y% ~- t2 h: S/ f, c& r: |
③ 碳水化合物过多会造成膨胀。8 }& i r% {. h* y9 Z: @. Q
0 R5 X4 [! i* p" d④ pH值和水温的影响,pH过低,温度高于35度易引起丝状菌生长。
& @+ y1 k; } W/ M# b% W8 p
# m3 i( e7 ]5 c# F+ ~/ [解决办法:! E% R5 B+ s, @/ ]4 o- S
* @! B! B: u& C. e保持一定的活性污泥浓度,控制每天排除污泥的净增量,控制回流比。2 m/ p; y7 V0 r- L6 e& D5 M# Y
* E3 n/ I# L' ~1 d
控制F/M(污泥负荷),调节进水和回流污泥
( n2 i7 A/ a0 D. P3 i4 u
- n2 r; p( e) _9 D8 d5 _4 S- r+ ]. Y保持污泥龄不变 Lo——进水有机物浓度;X——MLSS浓度; Sr——回流污泥浓度;Qw——回流污泥量9 ~+ Z3 {. k2 t+ H" f
$ U$ @; w. k- q+ Z+ x6 n污泥膨胀严重时投加铁盐絮凝剂或有机阳离子凝聚剂。! \. C- h3 C8 M' m9 p
Y8 B/ L* Q+ j/ \# ~(2)非丝状菌膨胀
A$ X: M4 R- T2 p; i9 C
8 ^$ [. Q2 T! U, x9 J2 p ]% R非丝状菌膨胀原因是污泥含有大量表面附着水,水质含有很高的碳水化合物而含N量低,当这些碳水化合物被细菌降解时形成多糖类物质,使代谢产物表面吸附表面水,说明C/N比失调或水温过低。
8 Q' x9 v$ P) V$ |+ m9 `5 _* Z
: L% w4 \" b2 _0 F, |! `. w/ _解决办法:" r. G% l( s) u) }* ]( j! ~
# }5 n5 |6 w3 c6 d2 M2 W
增加N的比例,引进生活污水以增加蛋白质的成分,调节水温不低于5度# l. ]3 m2 L& |. F! U5 i- N2 F+ k
, p+ C- t( V- g/ o, `5 t7 `) k0 m% l |
© 声明:本文仅表作者或发布者个人观点,与环保之家[2TECH.CN]无关。其原创性及陈述文字、内容、数据及图片均未经证实,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图片、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做参考并自行核实。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在此深表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