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 U& Q1 y; M$ w! v 1 c" f5 W F( J4 `# H) W( x从运行机理上来说,由于污水厂里的核心处理是极其大量的微生物聚集在一起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而且这么大量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是不一样的。污水厂里的这些微生物有些可以迅速适应外界的改变,有些却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调整自身的适应状态,这样外界环境的变化是需要微生物的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而一些大幅度的工艺调整往往给微生物带来非常巨大的改变,使微生物突然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由于通过工艺设备进行的调整,使微生物的环境因素变化太大,变化太快,微生物无法发挥自身的适应能力,甚至有些微生物就基本失去活性。/ n& g& t* a/ d& K) b6 O
, f8 N- m h, [, P9 A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污水处理系统的复杂变化,原有的动态平衡完全被打破,系统失去稳定性,出水超标就是很必然的事情了。为了配合微生物的这种逐步适应的过程,我们的工艺调整也要逐步小幅度的进行,这样的操作才更适合微生物的整体生存规律,利用它们自身的适应能力,保存它们的生存活性,使微生物系统不发生大的改变,便于平衡的微小的调整,实现水质有目标性的回归正常出水水质。8 \. ~4 \+ I$ a8 L( T) Z
: m& @- Z) d( I5 G7 \, h% d" u
其次,在工艺调整时,要有目的性的调整。工艺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整个污水处理系统重新回到处理出水达标的动态平衡的状态下去,那么调整的目的就是回归稳定的常态,所以这就要求污水厂的工艺管理人员,要建立厂里的稳定运行的工况,对工况下的各个因素范围都要有一个全面的总结和标识。每个工艺异常其实都是稳定状态下某些因素出现了故障,导致了异常,对于出现的异常要进行分析,是那些因素偏离导致的异常,而工艺调整就是为了调整这些异常偏离的因素,使其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工艺调整的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每次调整的之前,要明确具体的影响因素,才能保证调整的有效性。6 U/ Q+ \3 q+ b" o" \
* g ]$ K8 G9 }% c这个目的来源于工艺人员对工艺变化因素的准确分析和判断。比如常见的溶解氧不足,如果只是从这个表象来分析,那我们就只需要加开曝气设备装置,增加溶解氧就可以了,但是往往溶解氧的降低不仅仅来源于曝气设备的问题,可能来源于进水浓度的变化,可能来源污泥浓度的偏高。这两种的因素在采取增加曝气设备以后,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进水浓度偏高,微生物营养物质增多,反应需要的氧气增多,造成溶解氧降低,调整溶解氧可以保证微生物的处理能力,保证出水水质达标;而对于污泥浓度偏高的情况,微生物数量超过正常所需要的数量,偏多数量的微生物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维持生存,如果这时我们加大曝气量,使这部分多余的微生物得到了充足的氧气,但是没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来保证微生物的生存所需,这样就会加快微生物的老化,会导致二沉飘泥,出水超标的情况出现,因此此时不是加大曝气,而是应该加大排泥。所以认真分析外观成因,才是准确调整的保证。# }5 t$ u7 u7 ]& Y, A
$ z/ b4 s' E @( ]: Y. i: V
第三,工艺调整需要时间来验证。工艺调整往往是由于出水超标出现后才启动的,这个时期,环保部门的压力,行政管理的压力会不断的压在工艺调整人员身上,此时工艺运营人员特别希望自己的工艺调整瞬间见效,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污水厂,工艺调整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变化,这期间运行人员的压力非常大,这时候会造成工艺人员的对自己的判断有怀疑,甚至被其他人的一些建议误导,造成更为复杂的工艺混乱。' w7 ^0 h; u%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