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般规定
C# w) ]/ N$ o2 x
4 h* h8 }% ~+ L* u! a9 M
& m2 n5 P. E% T5 q* O1.1 村庄垃圾应及时收集、清运,保持村庄整洁。" O! W# l# g( D& O! K a
3 f3 M( }6 J6 \+ R1.2村庄生活垃圾宜就地分类回收利用,减少集中处理垃圾量。3 g/ r0 H/ e4 X( v C# z+ p
/ q! m0 z( X3 F* ]6 T8 V3 M1.3 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应在县域范围内统一规划建设,宜推行村庄收集、乡镇集中运输、县域内定点集中处理的方式,暂时不能纳入集中处理的垃圾,可选择就近简易填埋处理。6 Z/ c$ F2 A$ G: G
* O; y1 l7 U& W, l/ Y3 \6 H
1.4工业废弃物、家庭有毒有害垃圾宜单独收集处置,少量非有害的工业废弃物可与生活垃圾一起处置。塑料等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应定期收集,可沿村庄内部道路合理设置废弃物遗弃收集点。
! o4 y' X" s, `3 s0 R4 n, o& t5 j2 \+ A8 N& o8 K p
2 垃圾收集与运输
* G- {( R4 j, _/ N' [6 t
3 J/ J9 j+ _( w4 U2.1 生活垃圾宜推行分类收集,循环利用。
8 d, A/ f; f" c8 u7 n1 }* l- h4 c
* ^! ^4 p: E3 W. R# @% H+ Q2.2 垃圾收集点应放置垃圾桶或设置垃圾收集池(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 M7 P7 R; ?: }, X" Y& g' ?6 ]( M" D: _+ i
1 收集点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每个村庄应不少于一个垃圾收集点;; Z7 {1 Y. k% z" v
/ ^" W+ c) f0 L% v% Z+ D- e2 收集频次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可选择每周 1-2次。
- n+ q5 a. c9 S8 ?9 j: I8 O
! z2 N* u* e( ^2.3 垃圾收集点应规范卫生保护措施,防止二次污染。蝇、蚊孳生季节,应定时喷洒% x1 H# M) a# D, O; ^* _4 D+ x3 Q# \% D
/ E, G( N8 {: I8 B; r& _8 Q
消毒及灭蚊蝇药物。
4 f3 Q8 w9 D( l& v: }, v* g; w
) p* P2 u2 @3 X0 H2.4 垃圾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封闭或覆盖,避免遗撒。) Y6 K. G' }( a. X, O
# r* w* I9 j% R0 e, \, j1 `
3 垃圾处理0 I+ _# E% N$ y F" A1 F
( D* X5 F7 d- ~0 t/ ?( d3.1 废纸、废金属等废品类垃圾可定期出售。) }6 P. G3 ^2 H Z% N8 a$ n
1 C% e: V5 d0 T# P6 p$ o
3.2 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单独收集后应就地处理,可结合粪便、污泥及秸杆等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包括家庭堆肥处理、村庄堆肥处理和利用农村沼气工程厌氧消化处理。8 s7 V3 ^6 e3 P3 X
& }& p2 m: ?$ p% ^; p7 C2 [
3.3 家庭堆肥处理可在庭院或农田中采用木条等材料围成约 1m 3空间堆放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堆肥时间不宜少于 2个月。庭院里进行家庭堆肥处理可用土覆盖。
, L5 t/ t& j1 v" i
9 T0 k. k( i0 P' O c6 T( q( e3.4 村庄集中堆肥处理,宜采用条形堆肥方式,时间不宜少于 2~3个月。条形堆肥场地可选择在田间、田头或草地、林地旁。( n5 u8 r6 j$ l4 R+ z
/ B' e9 O, i2 p7 r& y) y3.5 设置人畜粪便沼气池的村庄,可将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粉碎后与畜粪混合处理。* c2 M+ h3 y( ]& T: c( A* t
8 n# e* O/ u0 w5 h j
3.6 砖、瓦、石块、渣土等无机垃圾宜作为建筑材料进行回收利用;未能回收利用的砖、瓦、石块、渣土等无机垃圾可在土地整理时回填使用。
8 ~ s6 P M8 c/ Y& t7 o4 \' P+ A. M J
3.7 暂时不能纳入集中处理的其他垃圾,可采用简易填埋处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 I) z2 U" r" j: \, L
0 W" F5 |/ v1 O- D9 [1 简易填埋处理场严禁选址于村庄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宜选择在村庄主导风向下风向,且应避免占用农田、林地等农业生产用地;宜选择地下水位低并有不渗水粘土层的坑地或洼地;选址与村庄居住建筑用地的距离不宜小于卫生防护距离要求;
! Z& J/ |! w4 J4 D3 F; X' b$ Q( U* |' x
2 简易填埋(堆放)场主要处置暂时不能纳入集中处理的其他垃圾,倾倒过程应进
! t q3 _2 B9 |; B9 S- T# y2 u1 l" d: ~2 [" G
行简单覆盖,场址四周宜设置简易截洪设施;
6 n$ i! w0 p! ~/ b- n0 P. c7 h
1 [7 V5 t0 G3 }/ Q3 简易填埋处理场底部宜采用自然粘性土防渗。: \0 \/ `! [5 r' E$ M
, c; K. o @3 F
|
© 声明:本文仅表作者或发布者个人观点,与环保之家[2TECH.CN]无关。其原创性及陈述文字、内容、数据及图片均未经证实,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图片、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做参考并自行核实。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在此深表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