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这个定义正确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土壤之所以能生长绿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肥力。土壤这种特殊本质,就是土壤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据。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
7 {/ R- v3 z9 a* P5 K5 A0 n* K( }2 B+ t; ]+ Z) z9 s1 e+ l
( D; `, ~6 N8 L. j, K E2 k5 W! r
6 Y) v8 m. a2 v7 Q5 t0 ~
$ t2 ]( ~8 |: J9 e土壤质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称为土壤质地。直径小于0.01毫米的土粒称泥;直径为1~0.01毫米的土粒称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粒称砾石。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 ?2 _- o) t- o8 J
" X, Z) A) I$ G5 F. N
①砂土:这类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间大孔隙多,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克/厘米3之间,因此,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结,肥力一般较低。种植作物要增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0 S' F* I: q" ~: _
& o( ~- e8 g# [: G②粘土:这种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间。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故适耕性差。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温,多施腐熟性有机肥和热性化肥。3 `! ?! t8 E; Y! e4 a
7 F; E' n- V2 k; U- G/ ]/ d
③壤土:这种土壤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间。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耕作爽犁。因此,它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 ~! M* U$ N) z9 X/ i1 @- ~+ g
+ ?3 `! o9 y% s4 `4 j) U
4 g+ O6 z+ x: _1 W! \6 f3 B4 Y7 ]
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
2 Q1 W- Y* d, T0 h2 g6 }
- A, {3 @: A+ e5 j. p其形成条件有两个:* b7 J( f" w4 Z# r
6 l2 Y# }% [- [8 p: Q D
一是胶结物质。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 N& K9 N. ^# Y V( J9 d+ m
! S3 ]' c6 K: o% w
二是外力挤压作用。凡是作物根系穿插、干湿交替、冻融交替和耕作都对粘聚起来的土粒产生一定的外力挤压作用,使之散碎成一定大小的团粒。深耕、免耕、滴灌、水旱轮作,都有利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4 a0 e- ], G9 g
) u) j$ h5 t; S C
团粒结构优越性的具体表现:
4 ] `: W6 K* s/ R. W: \! N/ a4 A# X/ m) r
其一,能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矛盾。由于团粒间存在大孔隙,团粒内又有毛细管孔隙,这就有利于水分、养分、空气三者间的同时存在。从而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协调。
' P1 a& K" ~# I, r! I7 T( K
, w" p- J1 U }8 W0 n其二,具有良好的养分状况。随着水、气矛盾的解决,也解决了水分与养分的矛盾。因团粒表面常为好气分解,团粒内部又为嫌气分解,前者有利于土壤养分释放给作物吸收,后者有利土壤腐殖质累积,养分保蓄。矛盾协调后的水分与养分就能同时而不断地供给作物需要。
: i$ h; s" o7 \' t* B, G
0 {/ f5 E* }8 y3 V. ^+ L( q# w6 W其三,使土壤松软适度。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疏松多孔,犁耕阻力小,耕作省力,耕翻质量好;土壤细碎而均匀,既不紧硬,又不起浆浮泥;干燥不开大坼,泡田渗漏损失也小。
; P, g/ ^ J( O6 F7 U0 Y6 p- @
1 w3 T e7 u$ i: t
3 j) h$ s' ]1 e$ A6 {8 m8 }: a# x3 z
土壤有吸收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能力。其吸收方式分为五种。2 ~+ }2 \ C0 z; g$ m- N: e
/ s/ X& s% R- O( J
①机械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将大于土壤孔隙而悬浮于溶液中(如骨粉、饼肥、磷矿粉及粪便残渣等)的微细颗粒机械地阻留下来,使之不随土壤中渗水而流走的一种作用。由于土壤颗粒愈小,排列愈紧密,土壤孔隙愈细,因此机械吸收作用就越强,则土壤保肥性能就好。这种作用对新改稻田、新水库、塘坝有利增强保水蓄水的功能。
' J! F; `& N! V& `0 j1 e0 d# c- c& @
②物理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胶体依靠其表面能将分子态养分吸附在表面上,而胶体与被吸附物不起任何化学反应的一种作用。这种作用,由于对分子态养分有保持能力,因此,土壤中的氨气、尿素、氨基酸等分子态氮就会减少挥发损失。平常在施用易挥发的铵态氮肥时要求复好土就是这个道理。! M: u! q3 ~: f: Q' S6 g
2 G& I) K( K a0 ~# ]+ E' B
③化学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中可溶性养分(如某些离子与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发生化学作用),由纯化学作用产生不溶性沉淀而固定在土壤内的作用。这种作用,虽然有减少可溶性养分的流失,但被固定下来的养分就难以再被作物吸收利用,故降低了养分的利用率。因此,把磷肥集中施或与有机肥混和施,制成颗粒球肥施和根外喷施,就是避免化学吸收作用的发生,减少土壤对磷酸的固定。; ?2 S& Q. E z: Z$ U
: |2 N2 |) h& U" U2 L④代换吸收作用:这又叫物理化学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着许多与它带相反电荷离子的同时,其表面上又有等当量的同电荷的其它离子被代换出来的作用。其实质是一种离子(阳离子或阴离子)代换过程,是土壤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和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在相互代换。所以这种作用是可逆的,即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又能重新被其它离子代换到溶液中去。从而,这种作用在调节土壤中可溶性养分的保蓄和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 D% a+ n' w5 l$ M: ]8 d" @- M, A B w9 r! @* z+ r" J- r
⑤生物吸收作用:这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及作物根系和动物等,吸收养分构成有机体而保留在土壤中的一种性能。由于生物是根据自身需要,从土壤溶液中选择吸收各种可溶性养分,形成有机体。当它们死亡后,有机残体又逐渐分解,把营养物质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所以生物吸收作用,能保持养分,积累养分,提高土壤肥力。4 J) g# a$ ]- `
, g& w- _# ?. r, d$ b3 H0 P
, ]5 }. E5 T5 t! d+ X: Q
3 N0 z/ w1 u4 T O) v: ~
土壤酸碱度是指土壤溶液中存在的H+和OHˉ的量。通常用PH值表示。pH=7时是中性反应,这时溶液中H+和OHˉ数量相等;pH小于7表示是酸性反应,这时H+多于OHˉ;H大于7表示是碱性反应,这时H+少于OHˉ。土壤酸碱度按其pH值的大小分为七级:
: l& S1 E- u& m6 @- O2 l
1 P% }: Y2 L: hpH<4.5强酸性
" d" V. U8 ]6 Y6 g
% K/ R u+ l# b6 ~/ J1 HpH4.5~5.5酸性
: S* f5 i& U/ a( _" D
7 V) M; X% Z( G6 J! j$ RpH5.5~6.5微酸性" Q" X3 ?' A, p
/ u4 j* K/ S+ ]- B# z- l# z
pH6.5~7.5中性或近于中性
/ A( a6 c' h: ~ V7 d) B& v( J3 v, v) Q2 ~# G
pH7.5~8.5微碱性# p' G9 ^& g/ J
# Z: X3 a' v4 zpH8.5~9.5碱性, T* e) f+ P# z. M" c
+ R8 O5 @) B, [( NpH>9.5强碱性
f/ W/ q' Q" ~ R, l0 ^9 Y
3 [ _6 @& T# F# @0 c①土壤酸碱性产生原因:4 i Q3 n' F& J: P
1 ^6 l! e2 ^4 U+ X7 w8 N土壤之所以有酸碱性,主要是土壤中存在酸碱物质。H+来源主要是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其次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解离的结果:! u) I! Y: u+ M* A
7 v. L/ d8 C* {& E. s% ]
H2CO3=H++HCO3ˉ,HCO3ˉ= H++CO3ˉ
# p1 e$ s3 F) o i; z3 P) _& A
- A2 l: V1 ~. }7 l) T" A8 B除此之外,还有有机质转化过程中,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丁酸、草酸、柠檬酸等)、岩石风化过程中,化学变化(如含硫矿物氧化)成的酸以及施用肥料加进的酸性物质[如(NH4)2SO4、NH4Cl],当NH4+被作物吸收后,常遗留在土壤中的酸根(SO4-2,Clˉ)都能使土壤酸性增加。
4 y! y( Z! D' [3 @( E$ c: p4 V4 ?5 M0 h
OHˉ的来源主要是土壤中碳酸钠、碳酸氢钠等盐类水解以及土壤胶体上含的代换性钠形成强碱转化结果。, o- n: Y5 [; r) o3 X
* `- r/ i: w- Y, R3 v- L4 l6 s3 H例如:Na2CO3+2H2O→2NaOH+H2CO3 t; A2 I0 B, g& ?
! Y, Y! Y6 L& k' @NaHCO3+H2O→NaOH+H2CO39 R* j# P+ s8 v: H5 u; ^- s8 h
- c1 h: }7 l- ~# H$ I②作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能力:
7 ^% m Z& D2 L+ j2 H9 P8 J3 ?; o( S
9 |4 S; B7 f d& a7 J# T4 y/ V/ ~" l. [强酸性与强碱性土壤都不利于作物生长。不同的作物要求土壤酸碱度不同。如茶树只适宜在酸性土壤上生长,像映山红、马尾松、杨梅、蒜盘子等,就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而天竺、圆叶包柏、柏木又是石灰性土壤的指示植物。8 B+ J, S& Y" x4 w; y# q
3 K7 T/ L- L& M- e p w/ ~
此外,土壤酸碱度对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及有益微生物的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土壤过酸过碱还影响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现不作详细阐述),这些无疑的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6 C2 B8 z! B. Z, O; D( A4 h$ R. n6 R! x9 n1 h7 `1 N- N
5 M; H6 I! p. l% u1 Q5 a
! e0 o: _& t/ q! B U
/ q1 m' s% J7 F8 @0 e* o7 O在土壤加入酸、碱物质后,土壤所具有的抵抗土壤溶液酸化或碱化的能力,称为土壤缓冲性能。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原因:
; |* |& j6 l( E1 W/ X& A0 j o! \2 M# a9 `/ E. o% L
①土壤胶体上代换性阳离子存在,对酸碱有缓冲作用。这是由于土壤胶体上代换性阳离子(盐基离子或H+)被代换到溶液中生成了中性盐或H2O。: p6 ^ a/ ^- T* w; b
+ Z; f) J& K+ H4 ?
②土壤的缓冲性能是土壤的重要特性之一。由于土壤具有缓冲性能,可以使土壤的酸碱度经常保持稳定,为作物和微生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为指导施肥提供依据。向土壤中施用有机肥料、泥土类(塘泥)肥料、石灰和种植绿肥等,都是提高土壤缓冲性能的有效措施。5 w+ x, n5 e$ V4 Z" e6 v4 e7 s0 K0 e
* r2 _3 |! n: m4 e8 D9 U# a6 ]. p8 R# L8 D7 L
# L% A7 u; M1 C' W, q0 Q3 \- I4 e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能够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而称之。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所谓自然肥力,是指自然土壤在未开垦利用之前所具有的肥力;人为肥力是指人们对土壤进行耕种、施肥、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而创造出来新的肥力。4 m3 e3 V- D- E, `$ F
; o9 I, |6 a9 S( C% }因此,任何土壤,耕作栽培作物愈久,可采用的农业技术措施愈完善,人为肥力所占比重就越大。所以说,土壤是劳动的对象,又是劳动的产物。所谓有效肥力,是指栽培作物时,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那部份肥力;潜在肥力是指在土壤中存在,不能立即被当季作物利用的那些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在得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施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n- s* D4 |3 f6 \' a, x: g
8 b+ d+ M! N1 P- @( c$ V: l. x0 Z4 j* h) c/ B: x% `% e
" r { g: F0 i土壤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称为土壤肥力四大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不只是受每个肥力因素数量适当与否的影响,而主要取决于水、肥、气、热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协调程度的左右。因此,必须研究掌握土壤各个肥力因素状况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 E( q& L7 c2 V( Q( J" S( x3 A
8 U) l! |8 t& k4 y9 z5 Z: n+ u7 R
, r' N$ t5 R k& b5 ]9 L* g7 V, z% B
$ F% H9 ^ w$ V _'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首先,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水。这是因为:一般作物要获得一分产量,必须消耗500—1000分的水,这些水都是从土壤中供给;作物吸收的养分也需要溶于水后才能被利用;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以及土壤养分的分解和转化都需要水。其次,水分直接对土壤空气与热量状况起着制约的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土壤的胀缩性、粘着性、粘结性和耕性等性质。这表明,土壤水分不仅为作物生长发育之必需,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土壤水分状况来使肥、气、热关系协调。
5 s& G; g: b; X7 s/ o2 Q
9 i% f9 S: ~; }+ i- x6 f* }①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按其受作用力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 z: G0 @: i; _% ?- L1 d5 n+ f
) R5 l s4 Q# \2 b: J: Z8 d5 r
A、束缚水:这是在土粒表面引力作用下,紧紧地束缚在土粒周围的水分而称之。这种水在土壤中移动极慢,且有一部份在土粒表面不移动,所以很难被作物吸收利用。当土壤含水量达到仅有束缚水量时,作物就出现凋萎现象。由于土粒愈细,吸住的水分愈多,所以粘土的束缚水量大于砂土。7 l7 y# a8 L. o; t8 o1 O" ~) M4 g
1 t1 h# C+ r% X2 v$ UB、毛管水:这是在土壤毛细管引力作用下,保持在曲折微细的土壤孔隙里的水而称之。这种水能沿着毛细管孔隙向上下左右的各个方向移动。其移动规律是从湿度大的土层移向湿度小的土层。它是土壤中最适于作物吸收利用的水分。由于水中溶有各种作物的养分,所以又为作物提供了营养物质。油砂土、潮砂土,出现的“回潮”或“回润”现象,就是毛管水的上升运动,把地下水引到耕层的缘故。但是毛管水运动会带来地表蒸发不断发生,造成土壤水分损失,所以生产中常采取中耕松土,这有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 Z/ L5 A4 c' e/ K f
8 `0 U8 v$ k/ l
C、重力水:这是在土壤水分含量超过土壤毛管力的作用范围时,过多的水受重力的影响向下渗漏,这种渗漏水称为重力水。它是水稻最有效的水分。尽管渗漏作用有造成漏水漏肥的现象,但不论对水田还是旱土,适当的渗漏是必要的,它有利于土壤空气的更新及有害还原物质的向下移动和淋失。9 p: v. Z! ^8 J7 q3 P, \+ x6 s9 V
9 A4 c7 u& n1 K
水稻土壤水分状况:水稻土壤在淹水时期,耕作层水分呈现过饱和状态,由于重力作用,不断地垂直渗漏。根据水分的垂直渗漏特点,水稻土分成三个类型。+ @8 c- i% P0 w$ x
% y2 [3 U% t* t8 \A、地下水型:这类水稻土,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距地表在60厘米以内),排水不良,灌溉水层和地下水相连,通透性能差,泥温低,如冷浸田、滂泥田和深脚鸭屎泥土属之。
) V% ]2 v) q3 {# J3 Q3 o/ Y1 R6 b
6 i/ w% L# V2 n, V5 l% i, GB、地表水型:这类水稻土,地下水位很深(超过150厘米),灌溉水下渗不能达到地下水层,排水虽良好,但不耐干旱。如高岸田、天水田和大部份梯田属之。- G) v8 R3 s' q8 R. W
% L' V7 k3 J; O4 S& nC、良水型:这类水稻土,地下水位在60—150厘米之间,灌溉水层与地下水位不相连接,但土壤毛管水可以上下流通,这类田一般分布在垅田上面或一排、二排田属之。% I' h. @/ v& y! U
7 f1 k. _; |5 A/ k
三种类型水稻土,以良水型的土壤肥力最好,一般是高产稳产稻田。适当渗漏对水稻土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土壤空气的更新和有毒物质的排除。当然也不可过大,以免造成养分淋失。一般在灌1寸水能保存三天为限,即渗漏量为0.5~1.0厘米/24小时最适当。
5 }7 l! u, S& z" i4 n$ o. Z8 B% l5 D8 y) X: S
|
© 声明:本文仅表作者或发布者个人观点,与环保之家[2TECH.CN]无关。其原创性及陈述文字、内容、数据及图片均未经证实,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图片、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做参考并自行核实。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在此深表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