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修复 地下水污染取样分析中NAPL界面问题 [复制链接]

2257 0
京东
非水相液体污染物(NAPL)进入地下水环境中,有可能以4种形式:溶解相、残余相、气相,以及自由相。当大量NAPL泄露进入地下水含水层后,密度比水小的LNAPL污染物容易“漂浮”在地下水水面上,在含水层上部地下水位附近聚集;而相对重的DNAPL污染物则趋向于向下垂向迁移,在含水层底板聚集,正常情况下可以利用油-水界面仪测定自由相NAPL的空间分布,为收集和修复提供依据。一般来说LNAPL自由相的分布测定相对容易,而DNAPL自由相的测定由于地层条件等方面的因素非常困难。
- x7 L/ \, \- f$ v' n% A0 |/ _: H1 `" a0 y2 e; s7 B  |
环保之家.JPG " m( N( x- ~6 b% h# L( V- n5 }

+ L7 S# G% c1 {" cLNAPL和DNAPL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迁移示意图  v- F, u- ?9 n" ^  L+ m! ~9 P3 S$ j
% s- A: c" u% N0 p8 n
在实际地下水污染中,往往存在多种污染物,如既有LNAPL又有DNAPL污染物,由于有机污染物之间具有互溶增溶作用,使得混合后的NAPs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规律复杂化,它的迁移既有可能类似于LNAPL污染物,又有可能类似于DNAPL污染物,这与混合的NAPLs污染物的密度、体积等有关。混合的NAPLs污染物的密度决定着其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迁移行为,如果各NAPL污染物混合后其体积可以叠加,可由下式表达:0 Y- w- h/ n. E' N

5 Z; t4 C( c4 x; b  ]& `  J6 M, Y$ Z 环保之家1.JPG
! m. Y! U' Q$ z& c7 R% r7 q9 ?0 F, s& s9 \4 z" v& ~" b9 _
( J+ C' I9 C) L  `  k% L/ M
如果混合后的NAPLs的密度大于1,则污染物的迁移规律与DNAPL污染物类似,如果混合后的NAPLs的密度小于1,则污染物的迁移规律与LNAPL污染物类似。NAPLs从包气带向地下水迁移,首先要满足包气带介质中对污染物的“截留”,然后继续向下迁移,在地下水位以上的毛细带聚集,需要突破毛细力作用进入地下水中,这在较细的地层介质中尤为明显。
, a* f; W  g  x) Y
0 O. @& p  m, ?. H

© 声明:本文仅表作者或发布者个人观点,与环保之家[2TECH.CN]无关。其原创性及陈述文字、内容、数据及图片均未经证实,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图片、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做参考并自行核实。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在此深表歉意。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更多

客服中心

2121-416-824 周一至周五10:30-16: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现在加入我们,拥有环保之家一站式通行证!马上 中文注册 账号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