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7 S# G% c1 {" cLNAPL和DNAPL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迁移示意图 v- F, u- ?9 n" ^ L+ m! ~9 P3 S$ j
% s- A: c" u% N0 p8 n
在实际地下水污染中,往往存在多种污染物,如既有LNAPL又有DNAPL污染物,由于有机污染物之间具有互溶增溶作用,使得混合后的NAPs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规律复杂化,它的迁移既有可能类似于LNAPL污染物,又有可能类似于DNAPL污染物,这与混合的NAPLs污染物的密度、体积等有关。混合的NAPLs污染物的密度决定着其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迁移行为,如果各NAPL污染物混合后其体积可以叠加,可由下式表达:0 Y- w- h/ n. E' N
5 Z; t4 C( c4 x; b ]& ` J6 M, Y$ Z ! m. Y! U' Q$ z& c7 R% r7 q9 ?0 F, s& s9 \4 z" v& ~" b9 _
( J+ C' I9 C) L ` k% L/ M
如果混合后的NAPLs的密度大于1,则污染物的迁移规律与DNAPL污染物类似,如果混合后的NAPLs的密度小于1,则污染物的迁移规律与LNAPL污染物类似。NAPLs从包气带向地下水迁移,首先要满足包气带介质中对污染物的“截留”,然后继续向下迁移,在地下水位以上的毛细带聚集,需要突破毛细力作用进入地下水中,这在较细的地层介质中尤为明显。 , a* f; W g x) Y 0 O. @& p m, ?.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