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前段时间的场地修复项目大部分是房地产开发推动,因此就项目执行来说,是在时间上追求“短、平、快”,在处理对象上“重土轻水”,同时由于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其立项过程快,决策论证时间短,各地招投标门槛设置高低不平甚至干脆不设。而面各地对“土十条”的出台,及《土壤污染防治法》意见稿的公布,污染责任进一步明确,治理要求也更加严格。针对土壤污染中地下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更加持久,广泛和不可控,所以地下水修复项目比土壤修复项目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基于此,无论是想要参与地下水修复项目的企业(供给方)还是想要启动地下水修复项目的客户(需求方),都要仔细考量项目执行阶段的四道门槛并有针对性地塑造自己的能力或挑选合格的承包商。
) G, f7 ^6 e1 a/ B: c( e% M7 _: ?2 S$ V
8 l4 {6 ^2 y8 }/ j: a0 F( l. e" Q! Z" [% \7 ~; X
供给方需要具备的四种能力
[4 i: G4 b* }% e7 ?. Z% X5 B( R
1在污染源调查阶段! c) ]7 I+ A# w3 o
# ^7 u2 a% |+ L6 C% r这个环节的重点在于了解污染物的历史与传播途径。如果要解决一个特定区域的地下水污染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它的成因,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场地调查团队,他们的工作任务是还原当年的企业生产过程,明确主要污染物,找到污染源,并了解该污染物的传播途径是哪些。 这个过程听上去颇为有趣,很像盗墓小说中依靠风水知识来“寻龙点穴”,调查人员要熟悉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并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质,并了解这些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传播途径,同时还要对特定企业的生产流程组织和经营特点有完整的了解,通过完备的资料收集整理,根据他们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理解,配合细致的打井取样工作,在一片不毛之地上找到污染物富集程度最高的可能区域。 这样一个颇为有趣和刺激的环节如果没有实施到位,就要承受“不尽职”调查带来的尴尬后果。欧美在地下水修复的早期阶段都曾经有过类似的深刻教训,在抽取修复工作已经持续十年后,地下水污染物浓度依然没有显著变化,最后才发现是因为污染源没有找准或修复点选取在污染源的下游,让人类落入大自然和污染物联合编织的陷阱中。
5 l1 z8 q, N" K0 m
1 a7 b9 S* h0 w: `) C1 e6 x3 c0 k2在地质调查阶段9 D& i! b& q" C3 F) U/ G7 `
, v' y, T1 {4 l3 }$ o
即使确定了污染源,也只是为项目成功开了个好头,毕竟地下水是一个庞大的连通系统,污染物传播难以确定和琢磨。为此我们的团队需要有丰富的水文地质知识,并且最大程度地掌握当地的水文地质资料,例如脚下的土地是砂土层还是粘土层对未来抽取地下水的难度都有截然不同的影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将借助地质科学家的地下水扩散模型,配合之前场地调查中确定的污染源位置以及对污染物扩散性质的了解,准确判断污染物范围和浓度达到什么水平会对人们的身体产生危害。
; F5 Z( Q/ K7 i' f* f! E% u% T4 Y; @; k/ T* a
以上两个阶段称为“污染概念模型”的建立。+ J3 |& H. o: |, g
* b" s* A* n( | H, w3在项目设计阶段" j* ~2 G+ h* k( F* C
6 O. S0 ~4 ~( s6 X3 R0 q! X
模型建成之日,却并不是挖掘机、钻探设备、加药设备等闪亮登场之时,哪怕这一刻我们已经等了一生一代,因为还有更多的研究工作没有完成。这时候需要的是一支优秀的修复项目设计团队,由他们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污染概念模型,以及工程师丰富的项目设计和现场管理经验,将所有可能的修复路线与方式推演一遍,最后确定出各种细节,比如抽水井的深度,抽水的速率,加药的位置、浓度和速率等。通过对十几个参数进行排列组合,工程师会确定数个修复方案,并在模型上推演,之后还要根据推演结果在典型区域进行小试和中试,建立全面的修复工作方案,这样一个项目的设计才算是告一段落。
/ w6 t2 c& t4 b/ ^4 s* ~
" M$ {: ~1 {$ @. {( ~6 i4在现场运营管理阶段, t' ^3 F/ M0 E) u+ l& r' a
) I$ p* X3 W( d6 _' {4 v, W
走到这一步,各种机械和人员才终于可以入驻待修复场地。虽然很多国人对“施工”二字早已经驾轻就熟,惯于按照拿项目,确定项目经理和现场各工种负责人,找施工队伍,铺开工作面这样的操作路线来行事,但当这种经验遇到地下水修复项目,却有 90% 以上都会失灵。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支全新的,具有丰富现场操作经验的技术工人队伍。且不说渗透反应墙的施工需要完全了解各组分的配比和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混合搭配,即便是抽取法中一个小型的处理单元,都需要工人时刻关注抽水速率的变化,调整加药量,留意沉淀物(铁、锰的氧化物)的沉积,及时清理堵塞的防治设备,这不亚于对污水处理厂一个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的要求。在国外,大型修复企业实际上会将各个地下水的监测单元和修复单元进行联网管理,如有问题就第一时间发现并到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对现场人员数量的要求。: ]# s) J9 s# T8 C$ F- `
! L9 ], [6 [" p7 l0 {需求方可以借鉴的四种方法
0 O0 l: w% _, O P7 }$ I- {4 Y1 S R( a% S2 M8 t/ M0 P; N
如上所述,地下水修复是一项服务业特征明显,资源整合程度高,结果预见程度较低的产业。随着社会对地下水关注程度的提高,监测手段的完备,对地下水修复的结果与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关注和评价,这也是管理者对于地下水修复慎之又慎的原因。虽说在土壤修复方面,现阶段我们可以借助高密度的机械作业来短、平、快地完成置换处理,但对于“无定势,无常形”的地下水,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巨额投入如打水漂,最后让人望洋兴叹。事实上,合理地组织市场资源将有助于保障地下水修复的成功,而基于国外经验的以下四种方法值得思考。
' B2 W. M# }/ n9 g9 b5 Y* }* {! d0 v e) E$ `
1在项目实施中体现产业细分% D0 ]" ]8 h5 q( z# D- g, Z) ^
) @6 S& Y% g4 V9 f) g& L1 K. ?在目前全国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整体形势下,这个方法可以毫不犹豫地推行,即将一个修复项目划分为调查、设计和工程实施阶段,每个阶段分别交予场地调查服务商、项目设计服务商和工程服务商来组织完成,并聘请独立的环境分析实验室进行过程监测。这有助于催生大量的智力密集型环保服务企业。/ B( F8 ?! m3 }+ m+ K
& a! @8 |, i4 O
2由综合服务商担任项目经理) P( ` I7 u( Z2 {' e7 {( A
3 {" M! p3 e) W/ Y: N/ b; W修复项目往往旷日持久,甚至一个调研过程就要经历几次政府换届,而且政府本身又缺乏优秀的项目管理者,再加上完成一个项目除了需要专业的实施能力外,优秀的整合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样珍贵,所以发达国家常常会让一个具有以上能力的企业担任项目经理,同政府签订合同,负责整个项目的过程实施和质量控制,例如著名的西图公司就经常担任这种角色。这时候,政府就转变成为项目的监督者。
! ?: f6 M9 m! T# {+ X
+ _7 S8 T5 M# Y7 y0 I4 p V0 |* Q3招投标的有效性值得质疑
# j0 h3 E( s5 ?0 r; U* L# x
W2 B' P; V6 I* r既然是产业,那一定存在市场竞争,但目前以价格为导向的招投标体系是否能应对时间跨度大而且结果难以预测的地下水修复产业,显然存在疑问。另外,优秀的修复公司必然是资源整合的能手,但在现有的招投标体系中却往往牵带出负面影响,例如某些企业和高校成立了研发中心,但当项目评标专家来自该高校的时候,其关系就变得尴尬并容易招来对手诟病。就这点来说,美国的做法更加变通,通过采取非项目竞标或者叫合格供应商遴选制,让大型企业通过一系列评比活动,与政府签订 MSA(master servicer agreement),进入合格供应商名录(修复项目皆交予这个名录内的企业),其有效期三到五年不等,期满后再重新竞标评比,堪称一条基于质量的市场选择方式。) I2 ]0 |; _& _( E* e6 d6 r7 ?
+ G6 L* o, d# p$ Q0 Z
4更开放的监督
Q- {/ V. s$ c# k; X3 a, Y# v$ u4 P& D2 o
对这最后一条要引用一句英文“last but not the least”(最后但同样重要)来加以标注。不管市场资源如何配置,交易结构如何设置,如果项目情况、实施过程、结果评价都是“机密”而不便公开,那么任何产业都不能健康发展。简而言之,开放、透明的社会参与和监督方式,是修复行业乃至环境产业的源头活水。
/ S8 {: b @' o, Q, q: p1 t* D+ i
1 |& J, R$ J. J+ ]. Y3 I7 `& H3 m% ~ |
© 声明:本文仅表作者或发布者个人观点,与环保之家[2TECH.CN]无关。其原创性及陈述文字、内容、数据及图片均未经证实,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图片、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做参考并自行核实。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在此深表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