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污染场地迁移与分布 [复制链接]

6818 0
京东
3 b8 S* L% d" _: L+ c: e# d! s
地下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的识别和表征通常主要由在监测井中对LNAPL的测量和观测所决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LNAPL在井中的表观厚度的测量表明了LNAPL的存在,但它很难反映在井附近LNAPL的含量、流动性和采收率。因此,还需要研究者深入了解LNAPL的特性。
: k! U  m( V% S: s" l0 D  n$ G  @" d& \: [! G* a% B, l

. ~& ^# e) e4 _: |  E, T5 V 环保之家.JPG
1 a* c6 g$ c" d
2 f& @" u5 Y+ p( F  r, O7 A0 k
% O, e" t: z" `3 Z. Q# O对LNAPL迁移和采收率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部分场地特定因素如下:# W; {  K" y" {9 f$ Z' V

; L% h, r1 w  v" x5 B& u9 Z0 @9 }土壤/岩石材质,孔隙大小和几何结构
! `9 D. P+ N/ i& o9 Y水文地质因素,如孔隙水含量、水力传导系数、地下水位波动以及含水层类型(例如承压的、潜水的、上滞的、裂隙的基岩等): C5 L& `; G1 J9 V
流体特性,如流体密度、黏度和表面张力
: s0 C9 o3 D! N; t* A, p+ J土壤-流体相互作用特性,如毛细管压力和相对渗透性,以及这些特性在具体场地的变化(如异质性)
* ~& g, R) L0 s8 C3 ~) N$ j% G( K# x' L1 y9 i, K
01
LNAPL的迁移

$ g; e) h# k6 h  ?/ ^8 l6 @. B; \& F* ^& p: ^
当石油LNAPL被排放到地表或者地下时,它会在重力作用下通过不饱和区域(包气带)向下迁移。当LNAPL通过包气带迁移时,部分LNPAL将在毛细作用力和和土壤异质性作用下被滞留、吸附、截获并在孔隙中失去流动性。如果排放足够量的石油物,LNAPL能够到达饱和区(毛细其余和地下水层),由于其密度较低且和水互不相溶,LNAPL相会先聚集并侧向扩散。在足够的水头压力下,LNAPL可填充毛细管区域并有效地挤压地下水位。LNAPL将继续垂直和水平迁移直至达到平衡态,将包气带孔隙中的空气和部分饱和带中较大孔隙中的水分挤出。
. Z2 D; v( z/ m& N7 \1 w/ [3 Y) \$ X+ Y
在泄漏停止以后,LNAPL主体往周围的扩散会受到其它阻力限制从而抵消其梯度压头,阻力包括浮力和毛细管力。在石油泄漏后的地下饱和区,LNAPL主体的形成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初始短期扩散阶段,在此期间LNAPL会沿着其浓度梯度主动迁移;2)长期的稳定阶段,在LNAPL迁移的驱动力相对于反作用力减弱以后,扩散速度降低至接近于零。但是一旦地下水位或者梯度分布出现浮动,LNAPL污染羽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平衡都会被打破。3 F' p: ~- w1 s# s5 I
% b4 I3 i+ y% W  R! }: f1 h
环保之家1.JPG
- K% `2 e4 g% D& n3 U1 O' J
3 R4 ^  l" A) Y4 w  ]图1:孔隙级的 LNAPL饱和度,LNAPL相分别在非饱和区,毛细管区,自由相主体内的高饱和区和自由相主体边缘的低饱和区,呈现不同的饱和度。
( n3 N5 p8 T# c) f5 p9 |4 D9 g& f  Y* ?3 Q' }: S
LNAPL饱和度
, L3 X& T+ \4 c( b
9 }* e: [. f8 `9 ^0 ~: s; g1 a8 {LNAPL主体的地下运移能够用LNAPL饱和度来进行部分表征。LNAPL饱和度的定义为LNAPL所占孔隙总体积的百分比(图1)。在包气带,LNAPL与空气以及水分(以土壤水分形式存在)同时存在于孔隙之中。在饱和区,孔隙间则只有LNAPL和水分。在垂直方向达到平衡下,更高的LNAPL饱和度通常出现在LNAPL主体和饱和区的顶部附近,而在毛细上升带或地下水位以下,LNAPL相对量也通常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LNAPL饱和度随深度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被称为是饱和度分布情况。
0 X2 J1 v/ g7 ?( ?/ ?6 e" T  c: [6 ?
饱和度分布情况会因为土层分层和土壤异质性而变得不规律,并在不同空间维度产生变化。它也会随时间产生变化,因为LNAPL会根据地下水位的波动而重新分布。因为水位波动导致的LNAPL纵向再分布通常会产生一个LNAPL“涂抹带”,其厚度不低于历史水位波动的阈值。水位的波动可能会控制LNAPL在井中的出现和消失,并可能显著影响其迁移能力,补给速率以及自由相采收率。; r* F' ^4 W$ O0 C# B3 |1 y' J

0 s1 Y4 G) Q8 H 环保之家2.JPG
) p7 D/ K9 U) [/ I' q& p+ M! E6 T  i' @7 ]9 @
图2:不同土壤的饱和度分布图(假设同质土壤),可见不同的土质结构中,LNAPL在不同深度的饱和度分布。对于孔隙度较大的土质,可达到更高的饱和度,同种土质中,最大的饱和度往往在地下水饱和区的顶部。# i) x. M0 i6 ^( L2 W2 @

9 l- I$ w+ i1 P! G部分LNAPL会最终演变成受到水力隔离且与主体独立脱离的分散油滴,被滞留在孔隙和/或不规则几何空隙里。LNAPL残余饱和度被定义为在施加的梯度下无法移动的LNAPL的饱和度。LNAPL在残余饱和度以下既不会移动也不能被收集,但有技术可以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改变LNAPL性质,来促进污染物去除。超过残余饱和度的LNAPL叫作流动相LNAPL。流动相LNAPL或可迁移,但是它在液相中是可能被回收的。8 [$ b9 o4 T) U! d, p4 K

& D# m$ \- A" q  J3 } 环保之家3.JPG ( I4 L8 g* k; D6 O5 [! a

/ y3 T  ?8 K( Y7 E+ r2 X& C, v图3. LNAPL饱和度大于残余饱和度5 V( L9 ~% p* j8 G" H4 l
" C8 [/ e3 V$ F5 O2 r3 |
环保之家4.JPG
$ N: j7 q% q( ~( D  Z
% K: ~6 O6 z& g* t' p7 P( m8 j图4: LNAPL饱和度小于残余饱和度
" c$ I$ Z2 ~7 _/ w- f3 o3 e/ y# J9 I1 F; i& ]: c
监测井中的LNAPL
8 _$ g, g$ g6 l8 U) b, w8 ?" v  U. R
如果在采样点检测到LNAPL的存在,则表示LNAPL在监测点附近有潜在的流动性, 但是并不意味着LNAPL正在迁移。发生在LNAPL主体边缘的迁移,需要通过迁移作用力,例如LNAPL梯度(水头压力)驱使LNAPL侧向迁移,并且必须克服孔隙中的反作用压力。在LNAPL主体锋面某点,在没有很强的LNAPL梯度或者持续的LNAPL污染源时,反作用力会阻止LNAPL继续迁移。因此,LNAPL主体会最终在某种(作用力)条件下达到空间上的稳定,即使超过了残余饱和度,LNAPL也可能仍然呈聚集、非流动状态。LNAPL主体通常在泄漏源停止泄漏后,和(水头)驱动力消散后,变得稳定。  s8 p7 a, u2 F

! g" r2 I3 S& ]% D1 Z由地下水位波动引起的LNAPL的涂抹作用会重新分布LNAPL相量,因此LNAPL会逐渐变得缺少流动性,回收率变小。例如,无限含水层环境中,在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地下水位波动情况下:流动相LNAPL部分会在水位升高时顺着水位向上移动(图5), 但是这些上升的LNAPL一部分将会在水位下降时被孔隙束缚。因此,LNAPL的垂直分布产生了变化,LNAPL主体的移动性减小。季节性的地下水位波动可以重新分布流动相的LNAPL,同时也可能通过生物降解、溶解和挥发作用来减少LNAPL的质量,逐渐减少了流动相LNAPL,直到全部的LNAPL变成残余相。: Y/ E* x0 v$ z1 N
4 u& [7 n8 \' }0 G& Z# J
环保之家5.JPG . K  F4 K" |  p7 |5 Z" Y) m( Z
% \2 l4 L$ S% C& }9 L. g
图5.土层中和监测井(a-e)内观察到的非限含水层水位波动和LNAPL厚度关系的概念性描述(ITRC 2009),水位的上升下降在涂抹带造成不同的残余相含量,使井内的油厚有差别,另外,水位下降时,部分LNAPL并未随下降水位下降,而是被截留在上部土壤中并排入监测井中,监测井内油厚度上升,水位上升时,水阻断了自由相排入监测井的路径,且进入监测井,因此监测井内的油厚减少。/ a! d9 I1 b& w" e) `# \$ [
! I: D; C. O) r2 t+ e, h0 R
正如下文所讨论的非限含水层,承压层,上滞层和裂隙基岩中地下水位的波动,与地层中的流动相LNAPL的实际厚度相比,井中的表观LNAPL厚度通常被夸大。$ n; @: G# j. I8 a; l$ e
, n2 f  ~9 H/ u5 l% Y' k* a
非限制含水层条件# K  G. E. ^: l$ p/ j$ o
+ {% H5 i% N5 E. @2 N0 I: l
在非限制含水层条件下,随着地下水位下降,部分LNAPL不随水位下降而是排入井内,监测井中的LNAPL厚度可能会增加。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LNAPL滞留在在饱和层土壤中,水流入井中,因此井中的表观LNAPL厚度减小。当非限含水层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井中的表观LNAPL厚度将与监测井周围的流动相LNAPL的平衡厚度非常接近。
1 N5 x9 M! ^0 l" F
% Y" d6 e) f3 W+ m6 ^3 ?5 {承压条件* m3 a) `7 U3 `1 V5 o, y9 p7 v2 z
. n0 j+ g9 I, m6 a7 w9 ^: V% D
在承压条件下,监测井中的LNAPL厚度通常随着压头上升而增加,随着压头面下降而减少。通常,与在地层内的流动相LNAPL的厚度相比,在井中观察到的LNAPL厚度可能被夸大。
& A5 y4 r, k( u2 A. k. Y% j: T$ h
上滞条件" u- W; S; j+ F% V6 F; a. P

: A3 _+ Q2 O; B在上滞条件下,与相邻的流动相的LNAPL相比,监测井中的LNAPL厚度可能被夸大。如果井延伸穿过滞留层进入承压层中,则会导致纵向流将LNAPL往下带入下至下面的含水层。: t% s  Q  ~- O
! }5 D2 W1 i) [# k8 y
裂隙水条件
3 @6 v8 r2 F5 t4 O$ }1 L; E6 i. O: ?: ~- Z6 l: a
在裂隙水存在优先流的路径条件下,由于压头面和井内相交的裂缝之间的关系,可能导致比流动相LNAPL夸大的井内油层厚度。裂隙和优先途径所产生的毛细管压力差使LNAPL密闭在其所形成的大孔隙网络中。这些裂隙和优先路径条件可能包括基岩或干燥土壤中的开放裂隙,被黏土包住的砂,还有大矿石。
( A# T! C* L0 _1 i; `0 g% ~, g# V( O7 o6 `
环保之家6.JPG + n* R" A* r! N7 {  x$ f
+ a' l, }" a* K3 H& M( Q  z6 J, i
图6: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监测井中发现LNAPL的四种情况
8 |3 c$ w/ F: L. w: @/ y" M* T* i$ \' W0 j- O0 K0 b" f
一般来说,如果在低水位时期在监测井内没有收集到LNAPL,泄露现场很可能没有流动相的LNAPL。任何出现的LNAPL都应被视为非流动相残留。如果监测井中收集到了LNAPL,LNAPL很有可能在监测井附近的土壤中流动。但LNAPL污染羽或羽流体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在场地范围内流动或迁移。判断流动相LNAPL是否存在和其是否在场地内迁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定期测量监测井。监测井的井筛需要包括地下水水位的浮动阈值区域,并且最好在LNAPL的主体和羽流区域边缘分别部署监测点。
+ z1 l: ^* ]; `# i, Q% m2 e4 ~9 p2 R) v- f3 T2 u- T8 l
进行LNAPL回收工作时,在回收井观察到的LNAPL是由回收井相邻区域的LNAPL经由土壤孔隙排出去的。回收井附近的LNAPL在保持流动性的情况下,由浓度梯度为驱动力,自然流到收集点或者通过泵抽等工程控制吸入至收集点中。当饱和度降到残余饱和度时, 在液相时如果不改变残余LNAPL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液压回收原理将无法继续回收LNAPL。残余饱和度是泵抽类采收系统的理论终点,并且几乎不可能在实际工程中达到。达到残余饱和时, 除非通过其它LNAPL修复技术改变其物理或化学性质, 否则LNAPL将无法流动。6 {3 U! W7 e. B! u. W
# q, |/ @9 [' a% o- A! n$ l
环保之家7.JPG 9 Q3 G- i  a. ?9 D

1 q! C5 ~6 h2 c8 ]2 P2 v7 A* n图7:残余饱和度是泵抽类采收系统的理论终点,此饱和度在实际回收工程中几乎不可能达到。0 S, i1 G" f: G
4 r6 R' _8 {6 N9 @& R3 C
, A4 J" ~8 S4 w1 Q% M: a( @
02
LNAPL指标
3 b/ ~- G& b0 x5 Y: J: m; H
# ?5 C0 v0 |: q$ w
在石油泄漏场地,如果怀疑自由相的存在,但LNAPL并没有被直接观察到,判断LNAPL是否存在则需要通过多条证据链来验证。通过监测井来监测LNAPL是否存在很有帮助,但是,这并不能作为评估的唯一工具。如果在一座监测井中发现LNAPL,可以假设周围的含水层存在LNAPL。然而,如果在监测井中没有观测到LNAPL,该情况无法作为土壤中没有LNAPL的证据。同样,采用工程措施后,如果监测井中的LNAPL消失,并不能由此断定周围地下土层中不含LNAPL。在这两种情况下,LNAPL可能存在于不连续的土壤孔隙中。它的饱和度不足以使其横向迁移或者流动到监测井中。/ x) x* Z/ L- O
- _0 z; E4 H5 f3 U
表1 列出了在疏松土壤介质中可能指示LNAPL存在的指标。更重要的是,这些指标只能被当做证据链,而不是绝对的指标。
6 e' d7 |  ?5 F/ V9 ?) |8 Q
, v; W$ m3 ]( N/ ~. w6 {! C表一: 潜在的LNAPL指标
; v# Z. Q3 M  Z$ Y) i: i% p1 \7 F6 z
指标
限制
地下水
·         特定成分的有效溶解度:4 Y+ r  H5 a) n: t" {9 _" A
大于溶解度1%~10% (例如,汽油)
·         苯:>1−5 mg/L
·         总石油烃(汽油):> 30 mg/L
·         苯系物:> 20 mg/L
·         当前或历史上LNAPL相的存在(包括是否发现油渍光泽)
因为不同的泄漏物类型和侵蚀程度,在地下水中没有特定的石油烃化合物浓度用来定义LNAPL。) |) [- k, W3 O, q/ D; V% n

$ Q4 b$ Q" X0 A, i& Y+ U
土壤
·         当前或历史上LNAPL的存在(包括光泽油膜,污渍)6 b( j6 T- g4 b9 ]" M2 M9 G/ }
·         苯:>10 mg/kg2
·         总石油烃(汽油)> 250−500 mg/kg2
·         总石油烃(柴油)>10−30 mg/L5 mg/kg
·         紫外线荧光(UV)或激光诱导荧光(LIF)对LNAPL的反应
·         光电离检测器(PID)或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读数> 500 ppm
使用总石油烃土壤浓度数据作为LNAPL的指标需要谨慎。注意这个表中的信息可能并不能应用于某些介质,包括沉积物或裂隙介质。
2 J* D4 J' ^1 q  T
总石油烃土壤浓度会受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影响。
总石油烃土壤浓度与土壤蒸汽的TPH和O2的关联并不大。
有机土壤蒸汽的数值取决于具体成份。对于更早期的泄漏,即便LNAPL存在,PID/FID的读数会很低。
9 B% `+ {& J4 F* u* A
相对于泄漏地点的位置
邻近 (例如6米以内)已知的或可疑LNAPL泄漏区或石油设施
离已知的或可疑的泄漏区越近,遇到LNAPL的可能性越大

* B' X5 W6 g# t4 U, p8 M

© 声明:本文仅表作者或发布者个人观点,与环保之家[2TECH.CN]无关。其原创性及陈述文字、内容、数据及图片均未经证实,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图片、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做参考并自行核实。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在此深表歉意。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更多

客服中心

2121-416-824 周一至周五10:30-16: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现在加入我们,拥有环保之家一站式通行证!马上 中文注册 账号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