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天,一位清华的博士生和我的朋友聊起UASB现状,他说:没有好的!上月咱们“俱乐部”有人也指出这个问题。你就婉转了,问“达到设计负荷”情况?也就是设计者自己给自己打分。国内的全面情况,我们小单位不太了解。但是,确实看了不少,听了不少,大家都不乐观。我个人认为原因:; {6 t# T3 Y- c2 C! W
, R1 ^6 A9 h. I, |* g: V
(1)大家对UASB期望值太高;4 b( W5 [; ~9 ]9 Q8 t3 }. z8 m2 S; Z
# w K9 k/ k" R$ V; h4 g/ s(2)对业主许诺太多,导致业主期望值过高;. [% t/ e. K Y( ^" W( f1 i
6 z6 J$ \. b7 [! x) V(3)设计人员看书多,做实验少,实验时间不足够长,什么水都敢做;6 X% w% G% l2 E* `2 i
/ `! u& |, i8 J, a(4)设计的负荷太高,没有考虑工业生产的波动、操作水平的低下、设备的粗糙、……等不利因素;
. I! T5 y4 M5 J1 N* m3 T( N- H- o5 Y1 o# M. {
9 i5 ^- n" |! z(5)某些环保设备厂在起哄,只考虑接工程,不考虑做好工程;+ J& {% U& Y( _) V$ e
+ i) ]2 _( h5 Y(6) UASB的稳定性本身就有问题,研究所里的同事讲:UASB就是减肥药,谁接都要瘦一圈。所以,我们现在采用MIC了。MIC比UASB稳定性好些。
9 J& c; u( R. ^7 m: `2 O9 ?4 o+ m8 k: |: ~7 |/ v# ~4 T0 `
(7) UASB一旦出问题,要花钱——重新投加菌种;要花时间——重新调试,所以,一出事,大家都在扯皮。正常运行的时间就不多了。
( k+ T5 J2 w# m7 l6 b3 |) _' T$ { A5 ~; O1 y6 t r
还有,大家对“厌氧行”都是瞎子摸象,记得前年,我国某著名厌氧专家在文章上讲(并由他的同事在一学术会上宣读):他们做的3万立方米深度厌氧反应器,占全国的96%。幸亏我在现场,我说:我这次的文章中(我也写了文章去凑热闹)就提到某厂UASB的体积就达2万多立方米!
( r$ T/ y" f$ i) m
2 J+ J. b- L& S
( Q, L: F+ e; i6 f/ A$ R9 l由此可见,大家之间信息多么不灵通。这也是我参加这个“俱乐部”的原因。我不知道“比例”!6 [+ O" H' R5 U0 J8 D5 e. I4 e
* }3 ]1 t6 t/ }% s0 j* d
6 c7 }. H u, x% b I% r7 l8 Z# [
我们设计了15万立方米左右的深度厌氧反应器,达到设计目标的有60%~70%吧!主要原因:厂里没有那么多的水。所以,我们最近的合同都有:“……达到设计水量,或把厂方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的水处理完,即为完成合同,……”。正常使用率在80%左右吧,有个别的厂已停产。
y- O8 _' E+ X. I0 |* ]5 Q9 n3 u* @/ H
4 U% P5 W* B: ?' J
产生颗粒污泥可能不是工程目标吧?当然大部分长期正常运行的、高效率的UASB都有颗粒污泥。我们一般也要求管理和操作人员,每周分析污泥的“品相”一次。
, Q$ E1 h0 j$ [. Y0 Q. f( W/ C/ N$ @ F2 o; ?4 O2 D/ e
+ J8 V( z4 s+ I7 E- S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