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废气 VOCs重点排放行业及治理存在及控制思路 [复制链接]

1604 0
京东
01 VOCs重点排放行业
: {  U6 e$ |8 ~
" Y2 C8 R2 t# Y3 h( r8 q2 a+ OVOCs来源以移动源、生活源和工业固定源排放为主,移动源包括本地机动车、油品储运销、非道路机械、铁路内燃机车等;生活源包括居民生活溶剂使用、建筑涂装、餐饮及汽修等服务型行业等;工业点源(溶剂使用行业)包括石化、包装印刷、汽车制造、家具制造、化学品制造等。
/ a& g2 i/ p% P# Z% r, R) g$ ]1 A# m
石化行业:石油炼制、有机化学品、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行业;# L7 D( `: B3 k8 o  Q
化工行业:制药、农药、涂料、油墨、胶粘剂、橡胶和塑料制品等行业;
+ \: a9 ]. u( L8 m3 l工业涂装行业:汽车、家具、集装箱、电子产品、工程机械等行业;" R9 j: t% [5 G( `1 l
包装印刷行业:塑料软包装印刷、印铁制罐等;0 {  ^, Q4 T* t; z+ B  F9 f8 r" s
油品储运销:汽油(含乙醇汽油)、石脑油、煤油(含航空煤油)以及原油等。
4 n) |: F$ v$ {0 U$ n% R
% {) {/ b$ C) L# r8 Z8 ^0 H9 c' h! X8 B, O: y
02  重点控制的VOCs物质" V3 K0 @! n1 n$ y# a$ [

8 ^2 R: l( p4 ^, s: _
类  别重点控制的VOCs物质
O3前体物
间/对二甲苯、乙烯、丙烯、甲醛、甲苯、乙醛、1,3-丁二烯、三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等
PM2.5前体物
甲苯、正十二烷、间/对二甲苯、苯乙烯、正十一烷、正癸烷、乙苯、邻二甲苯、1,3-丁二烯、甲基环己烷、正壬烷等
恶臭物质
甲胺类、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二硫化碳、苯乙烯、异丙苯、苯酚、丙烯酸酯类等
高毒害物质
苯、甲醛、氯乙烯、三氯乙烯、丙烯腈、丙烯酰胺、环氧乙烷、1,2-二氯乙烷、异氰酸酯类等

5 ]$ _& v, Q3 Q0 o: R0 V, B$ t/ c8 V, F- g0 c) a
03 主要目标及VOCs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4 o: m. o& H( u- D8 _, x% h7 q+ a
$ u; ^# k; e( J3 z
主要目标:
" d2 l. c9 h% ^: Z; a5 l. u3 U8 W0 M+ h* p
到2020年,建立健全VOCs污染防治管理体系,重点区域、重点行业VOCs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VOCs排放量下降10%的目标任务,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 E3 L1 k( B& E3 v; K7 a8 e# f" }; P: W) G6 W' Z
VOCs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a$ g3 t* [! T; D

. i0 B2 G- Q0 ?3 x7 ^2 t! A+ _一是源头控制力度不足。有机溶剂等含VOCs原辅材料的使用是VOCs重要排放来源,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激励不足、投入成本高等原因,目前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措施明显不足。据统计,我国工业涂料中水性、粉末等低VOCs含量涂料的使用比例不足20%,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40%-60%的水平。4 N5 h/ P  B* Z8 N( F

2 l: t8 v2 a  X$ C+ d' U二是无组织排放问题突出。VOCs挥发性强,涉及行业广,产排污环节多,无组织排放特征明显。虽然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VOCs无组织排放提出密闭封闭等要求,但目前量大面广的企业未采取有效管控措施,尤其是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差,收集效率低,逸散问题突出。研究表明,我国工业VOCs排放中无组织排放占比达60%以上。
; b% k& x- d* q% j+ S1 q  y" H% e4 x) q  G! V! T
三是治污设施简易低效。VOCs废气组分复杂,治理技术多样,适用性差异大,技术选择和系统匹配性要求高。我国VOCs治理市场起步较晚,准入门槛低,加之监管能力不足等,治污设施建设质量良莠不齐,应付治理、无效治理等现象突出。在一些地区,低温等离子、光催化、光氧化等低效技术应用甚至达80%以上,治污效果差。一些企业由于设计不规范、系统不匹配等原因,即使选择了高效治理技术,也未取得预期治污效果。
  G. n* V' |- w$ p0 Q: n% W5 m; ^8 w. Y0 S( ~
四是运行管理不规范。VOCs治理需要全面加强过程管控,实施精细化管理,但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操作规程未建立、人员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一些企业采用活性炭吸附工艺,但长期不更换吸附材料;一些企业采用燃烧、冷凝治理技术,但运行温度等达不到设计要求;一些企业开展了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工作,但未按规程操作等。$ u) w) `: j) _. |& z
( y) _. u/ n  W
五是监测监控不到位。我国VOCs监测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自行监测质量普遍不高,点位设置不合理、采样方式不规范、监测时段代表性不强等问题突出。部分重点企业未按要求配备自动监控设施。涉VOCs排放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缺乏有效的监测溯源与预警措施。从监管方面来看,缺乏现场快速检测等有效手段,走航监测、网格化监测等应用不足。  m- F9 |& N& N; A- {7 t  }7 o

7 q( }2 d) f/ j, R) u' T04 控制思路与要求
7 D) O6 [# m( K* d% W% Y+ D- n; ^4 b8 P( _3 u# V
1.大力推进源头替代,使用低VOCs原辅材料。  Q1 e0 ?$ H5 s7 ~% O

+ i8 l$ |+ {% F. T) D2.全面加强无组织排放控制,加强设备与场所密闭管理、推进使用先进生产工艺、提高废气收集率。- V2 C) A8 m0 I7 M

* G% h/ F  s2 J3.推进建设适宜高效的治污设施,实行重点排放源排放浓度与去除效率双重控制。企业新建治污设施或对现有治污设施实施改造,应依据排放废气的浓度、组分、风量,温度、湿度、压力,以及生产工况等,合理选择治理技术。鼓励企业采用多种技术的组合工艺,提高VOCs治理效率。
. d! f  _8 k7 ^% y) g* W! {. _$ V. _' A) x( g
低浓度、大风量:沸石转轮吸附、活性炭吸附、减风增浓等浓缩技术;! o+ g& O  f3 ]2 i8 Y! l6 L
4 @9 ], [2 n# F+ N1 I7 s
高浓度:优先进行溶剂回收,难以回收的,宜采用高温焚烧、催化燃烧等技术;' A/ Y5 P" c: `/ u
$ w/ b  k" \! U9 B2 H
油气(溶剂)回收:宜采用冷凝+吸附、吸附+吸收、膜分离+吸附等技术;
" i+ N$ f0 W3 ~3 c2 y2 ]' `4 [) }* u: v- v. G$ Q$ s
恶臭异味:低温等离子、光催化、光氧化技术;) D6 O; q1 b- _+ y) l/ o

% O) |* x0 D' f& V3 |低浓度VOCs废气和恶臭异味:生物法。
3 c- _2 s- d5 G, Q, d3 b$ i, \) A  T$ F7 x4 J& F
非水溶性的VOCs废气:禁止采用水或水溶液喷淋吸收处理。" K( q) U7 C  }' M7 D5 b1 D+ r
9 g( ?) q: l; b$ @7 u$ Z( H
4.深入实施精细化管控,推行“一厂一策”制度、加强企业运行管理。& l5 V' I( m" B: T8 L

% ^2 Y) a& w  L0 c

© 声明:本文仅表作者或发布者个人观点,与环保之家[2TECH.CN]无关。其原创性及陈述文字、内容、数据及图片均未经证实,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图片、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做参考并自行核实。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在此深表歉意。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更多

客服中心

2121-416-824 周一至周五10:30-16: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现在加入我们,拥有环保之家一站式通行证!马上 中文注册 账号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