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背景; P# {' w4 v2 H7 `) W+ m
' q- ~; G. d0 z0 e( P
# E2 C: S2 \3 C" D, k9 ]/ g0 t
厌氧氨氧化是一种生物介导反应,在缺氧条件下,自养厌氧氨氧化细菌会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将铵盐转化为氮气。该反应与传统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相比,产生的污泥和温室气体量少、无需有机碳和运行成本低等特点。因此,在富氮废水处理工艺中,这种生物除氮方法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和应用前景。但该体系对多种环境因子较为敏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厌氧氨氧化反应在工业上的直接应用。因此,研究人员尝试采用富集氨氧化细菌、生物膜或膜反应器、物理、磁化、电子和生物强化技术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也有研究人员采用添加化学物质的方法来增强厌氧氨氧化过程。0 r8 l: @$ c: ~9 }* c2 U
! B0 c3 ^! ]2 Z9 w w
锰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锰氧化物在海洋沉积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氧化锰的去氧化反应与含氮化合物的转化、氮气的生成紧密相关。研究表明,厌氧氨氧化反应会发生在海洋底泥生态系统中,锰的氧化反应能够促进厌氧氨氧化过程。然而,在人工厌氧氨氧化反应体系中,锰的氧化反应对特异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影响还未被深入研究,且污水、底泥中的Mno2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和特征也是未知的。目前研究发现,不同水流中Mno2的浓度差异较大,厌氧氨氧化反应的最佳Mno2浓度范围仍需要探究。' K6 i: ^+ N: b3 M& B0 u
7 m: b7 `. H1 ^' q二 研究目的
3 U$ w; h+ |/ {1 o) e: e+ m- y# E" T
本研究旨在探究Mno2长期暴露对厌氧氨氧化体系中颗粒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a)不同浓度的Mno2对氮去除效率的影响;(b)厌氧氨氧化颗粒性能的变化;(c)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这些信息能够评估厌氧氨氧化体系对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工艺水平。$ \( a3 v3 e- I' q7 B
5 m$ l5 Y+ i# H# v5 B& ^
三 材料方法$ I3 J; L* \+ D: y
! j5 x7 M @7 w3 v! \+ `/ c8 H污泥获取方法:厌氧氨氧化接种污泥从35±1℃固定温度下运行一年的3.5 L规格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中获取。" ?4 Z" n( a6 j! H8 K/ H) T
( P# k( z2 S9 k& X( L7 E9 n合成污泥组成元素:反应培养所用的合成污泥由铵盐、亚硝酸盐、无机盐溶液和微量元素组成。( ^4 N, j" ?$ T7 n7 y
5 S. }+ w7 h8 F: i测定和分析方法:采用苯酚-次氯酸盐法、N(1萘)-乙二胺法、苯酚-二磺酸法、APHA标准方法、加热萃取方法、蒽酮法和改良酚试剂法等对其进行测定和分析。
) z. L7 l: n4 q8 H$ U/ l8 R8 m
( a% F) ~8 }# o0 E取样和测序处理:取在反应器中运行第25、145和175天时的底泥样品,扩增16S RNA的V4区域,测序并进行微生物群落分析。, q( G% `' R7 D, s; o, v( Y
' a G( W) ^2 ]. r; E2 ]" o- q四 结果与讨论
3 F9 |: I% U9 t; w- N2 i0 X. \5 C
2 c1 x) D; U& f/ G0 H5 t1. Mno2对厌氧氨氧化反应的作用( H$ l4 u3 C! O4 l% g
! a' C; o: d: g3 ^从P0到P5阶段,流出水的PH值先降后升,且在50 mg/L Mno2时该反应体系即可达到最佳效果。. V" C, M: J, E! U ]7 y2 y# b2 g
8 Q8 x \$ Q8 G& [+ p: S
% s% R6 B1 u$ f6 H4 v
表1 反应器在每个阶段的氮去除性能和化学计量比率6 @9 v+ B# F7 S7 E7 V' f. x% F" y
/ `3 B: X8 M0 ^ T& a2.Mno2对厌氧氨氧化反应中生物颗粒特征的影响
7 o: I' T5 t! k. U$ H0 {
. ]% z* t+ ?$ v4 m" Y厌氧氨氧化反应中Mn2+的添加能提高SAA水平。该生物反应对生物量的变化无显著影响(见下图)。
+ r/ K% V6 J9 ]2 S; M0 J& p3 b& d$ g. k& v1 {
( W3 r9 m, L! W
) E; b/ G- t2 N7 L! T/ p
图1 在不同阶段,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菌的特异厌氧氨氧化活性(SAA)(图A)和生物量的变化。SS:悬浮颗粒,ASS:挥发性悬浮颗粒。
0 H: Q" x/ M- ?6 Y2 O: L
: G, Q0 J% q$ G- @同时,由下图可猜测该反应产生的血红素C与Mno2的添加有关。
5 R, {% d) M& l( J7 f4 q* ^6 N+ ~9 \2 \+ O2 Z Y7 @$ w% x
& G6 ~9 m, M& D4 E3 Z& c0 Q
5 L( P: b/ H6 j# n( C# S图2 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菌的血红素C含量的变化。
2 L2 ~3 T6 \0 X5 k( F/ _
0 a$ e4 _; j; T7 W2 q1 Z3 ?; j% K长期驯化能够提高自养厌氧氨氧化细菌的适应性,Mno2的添加能使微生物产生更多的EPS,EPS的产生可能更有利于脱氮作用。高浓度Mno2使厌氧氨氧化体系有更好的沉降性能。Mno2的长期添加对沉降性能的提高有利(见下图)。
* p: `2 _* A! `! ]' P3 _ Q, M( |, D
. B+ ^3 `9 {( f" K3 e c! @! I8 v* i. z
图3 不同阶段,MnO2的长期添加对厌氧氨氧化菌的胞外聚合物(EPS)数量(图A)和沉降速度-Vs(图B)的影响。
1 {' R% K7 [8 X9 Q8 y. U2 i. L( D
PN:蛋白质,PS:多糖。( E# Y+ P8 K4 `3 L3 J
8 I$ G) i( C# j" P# J; D! W" ~ e
3. 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V: i. d- h4 o' v0 v9 H
" |' p" d' m( R由下可知,随着Mno2的持续添加,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也持续升高。) K9 v8 i0 r8 b" q9 g6 S9 m4 R
* c- O2 B$ h1 R+ Z9 G, B$ ^1 Y5 M$ B* f
/ m, `! _ q7 b$ p8 F; t" w: T, g: {/ Q! u9 U) j
表2 反应器中污泥样品的细菌多样性指数。. c( [. @' S& }. q
2 {0 ? r) q4 X# X" i$ Y5 p! u
% d: n$ i& Y; k3 F
! |9 F! |: w" Z Q& R# W7 B: `
图4 反应器颗粒污泥中数量比例大于0.5%的微生物群落结构。(A)表示从门类划分。8 T7 _* ]% R; \" U6 R7 `
% A5 }& T: }) ]1 G7 b* N
! [) U1 B9 [2 _9 m1 s% R
, p9 i* z5 t y图5 反应器颗粒污泥中数量比例大于0.5%的微生物群落结构。(C)表示从属类划分。" s- M, e! F. m% M; E6 w6 _4 F$ V$ q9 g
" }- ^* j4 i; k& V6 _) Q7 n
2 [* M6 Q8 V+ o) x* w
) o# L s$ P- y8 D3 j ]图6 反应器颗粒污泥中数量比例大于0.5%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w8 [& j8 N3 y( h* S
* t2 d6 X# l( V) I" H; Z. B; S1 H(B)表示从属类划分。
* c9 G, V0 o% A* a- i/ L9 m% u: w: T. z1 k
本文探究了Mno2、细菌和NRR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与NRR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在UASB的厌氧氨氧化反应过程中,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对氮的去除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在该反应中,Candidatus Kuenenia数量比例与TREN值的变化一致,表明Candidatus Kuenenia 对厌氧氨氧化反体系中氮的去除至关重要。& ]! z4 f8 M* W I5 r
" L: H/ E5 [! ^# V* e% ?, o五 结论
2 I- D+ u1 _+ ?$ o7 I7 |% d
3 ]/ ^1 e! Q% T" V) k) S8 E6 J5 F3 @长期添加1-200 mg/L的Mno2对氮的去除起到了积极作用。NRR与理化特征(沉降速率-Vs)和生物学特征(SAA、血红素C和EPS)有相同的变化趋势。随着Mno2的持续添加,微生物的优势门、纲、属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变化增长趋势一致。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 Kuenenia)总是保持为优势属。从试验结果和经济方面来看, Mno2浓度达到50 mg/L时,该反应体系即可达到最佳效果。本文研究结果表明,Mno2在anammox体系中起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增强该体系的运行性能,还能起催化作用。
2 r& n1 p, j' d! i4 T; u3 a3 n6 p7 Y# ]1 N( o, Y# V7 C- i
文章题目:Roles of Mno2 on performance, sludge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in anammox system. U$ M5 o$ v- a7 E3 ~; D+ c
发表杂志: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 Q; I6 ~* b' L$ c: b' ^
$ ^0 x9 ~( a; P9 ?8 [ |
© 声明:本文仅表作者或发布者个人观点,与环保之家[2TECH.CN]无关。其原创性及陈述文字、内容、数据及图片均未经证实,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图片、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做参考并自行核实。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在此深表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