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监控自然衰减修复技术

查看数: 10442 | 评论数: 2 | 收藏 0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发布时间: 2021-3-28 18:12

正文摘要:

我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污染场地数量巨大、类型复杂,相应的管理和修复技术体系仍然滞后。监控自然衰减(MNA)作为一种基于污染风险管控的场地修复和长期监测方法,是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中较为经济和有效的 ...

地下水修复 发表于 2021-3-28 18:14:52
监控自然衰减是一种基于风险管控的污染场地修复方法,与工程修复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o- r: y3 h4 e" u) C& A+ X

) m. x6 x4 S% H& n成本方面:监控自然衰减技术可以利用较低的成本实现污染物的净化,在我国场地污染形势严峻并缺乏大规模修复资金的背景下,比工程修复技术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e) Y. i* A% @1 R: S0 T1 ]9 I
  T/ u8 ?8 O( j& m/ y( y) A* N; `4 T
操作实施方面:监控自然衰减技术的重点在于监测井的布点、样品采集、指标监测和数据分析,所需的工程设施简单,对场地的扰动小。- T& v. \$ V/ O9 S- r9 D, h3 a0 ~. H! V
6 G  S6 G- i: g* s- E; e  [9 \8 Q
环境影响方面:监控自然衰减技术避免了工程修复过程中的噪音、废气、废水、固废等问题,符合绿色可持续的修复要求。修复结束之后,便于迅速恢复生态环境原貌。
& A, N. Y/ `6 t$ P. @0 J& H
4 g; j$ b9 W5 H1 m7 `' v由于依靠自然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监控自然衰减技术也有其内生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7 r7 s0 s- u4 Z3 k
) a4 k  q$ \, z+ V污染场地:由于达到修复目标所需的时间较长,适用于不急于开发的场地,以及生产运行中的场地的长期监测。$ d! y2 x/ A! E' C1 H* S
. M0 X& A( n; q8 L' }" o
技术门槛:需要对场地的土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的扩散运移等有精确的掌握,在污染物浓度分析的同时,还要结合稳定同位素分析、微生物分析等技术手段。
' T5 C: o1 x, C; C, d1 |
9 P4 s1 j5 J3 v( g1 T' s, B不确定性:修复过程中,场地水文地质或地球化学条件可能会随时间而改变,对自然衰减的进程造成影响(初始预测的修复时间和传输距离可能会随修复的进程而修正),因此需要在修复方案制定中充分考虑风险控制。8 H( J( b$ `# n; r& T# [. g
' r1 r5 n& V$ b1 k; H$ D' Y: h
目前我国对监控自然衰减技术的研究较少,缺乏场地实践和成熟的经验,大规模推广之前尚需进行充分的场地示范,形成适合于我国污染场地实际的经验和评价体系。在我国污染场地“风险分析、分类管控、综合施策”的原则下,监控自然衰减技术适宜与其他工程技术相结合,建立基于风险管控的污染场地修复体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现在加入我们,拥有环保之家一站式通行证!马上 中文注册 账号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