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查看数: 6953 | 评论数: 4 | 收藏 0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
发布时间: 2021-4-6 11:02
正文摘要: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和《广州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防治广州市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改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特制定本技术要点。 ...

-
雾都重庆 发表于
2021-4-6 11:15:11
第5章 工业企业场地环境修复效果评估报告技术要点
对从业单位的要求:从业单位在本市开展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相关从业活动前需到我局登记,且近年无环境保护、质量监督、认证认可等部门不良信息记录。
1 V3 s x5 e! m/ k9 |0 M+ `3 H& r: f$ a: K5 J+ n
# e: H( u8 o- n& S, p
对监测单位的要求:优先选择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单位进行监测,非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单位进行效果评估监测时,需接受区级及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单位(下简“区级及以上环境监测单位”)的质量控制监督管理,并取得评价结果。* ^- y. N0 v: {0 Z
/ _7 r9 `! z$ ~# u' d
一、工程实施情况; [0 Y+ I' i2 I$ l+ E+ r
% S+ E ^2 S6 n2 u
(一)主体修复工程实施情况
% U* N* d- e- J5 b2 ~* P4 \) g8 k8 N8 ?5 o2 g
明确主体修复工程的实施情况,与场地环境调查,场地修复实施方案的一致性。工程实施过程中有无投诉,有无风险事故产生及工程变更等相关内容。
6 f) Q$ q4 n3 X7 ~2 Y+ e2 f' s3 z# R' M( t7 E' M8 R: C
(二)二次污染控制情况
3 C' G* V0 t' n: |0 V8 S4 |& q4 M
- G8 F) @" p2 j通过资料审查,人员访谈明确二次污染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6 ^) t( V& s0 z1 Q) x4 J" ~1 L* u
二、文件审核与现场勘察3 O9 X" a- {6 C" W
( J U, }6 J8 ~; f
(一)文件审核
; D5 o( K7 x ^+ c" h. A) x" n2 R$ ~
1.审核资料范围
' u0 S9 v/ |) \) o# V
/ x3 Z$ Q5 O( G( j$ H在效果评估工作开展之前,修复效果评估单位应收集与场地环境污染和场地修复相关的资料,并明确资料收集结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3 S% l/ f# v6 q A
$ u# l% L U j3 ~/ t- u8 R1 y
(1)场地环境调查评价及修复方案相关文件:经备案的修复方案以及有关行政文件。
3 C' v; @+ W C$ h' B
3 k/ H4 B& d" Z. s8 G, o(2)场地修复工程资料:修复实施过程的记录文件(如污染土壤清挖和运输记录)、回填土的运输记录、修复设施运行记录、环境质量和二次污染排放监测记录、修复工程竣工报告、污染土壤转移联单等。
% B$ d0 W) i7 j
1 E4 F5 a, M3 X1 H. O& X(3)监理文件:工程或环境监理记录和监理报告。, C. O Z+ |& u4 I4 r' g5 q
; I" B6 b) Y1 K& ^(4)其它文件:环境管理组织机构、相关合同协议(如委托处理污染土壤的相关文件和合同)、修复过程的原始记录等。5 c' A# B+ P( P" X) j# i
# A9 E, j0 X% B& D/ I$ v9 ?' p- R
(5)相关图件:场地地理位置示意图、总平面布置图、修复范围图、污染修复工艺流程图、修复过程照片和影像记录等。
! U k" k8 ]$ W
4 T2 e8 l% M' J5 ?(6)以上收集的相关资料需存档备查。
2 B5 C/ W2 Z3 g W6 [6 j: ?
% k. N0 V4 `' l8 k- C# h* G$ y: W# Y2.审核内容' l! z7 @* l+ A! ~( V
3 j- u0 Y3 H, j3 U% P) S1 k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通过与现场负责人、修复实施人员、监理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明确以下内容:
y# x: R* ^( A
5 Z7 h/ T+ A. }5 a( e. L% a( u6 [(1)根据场地环境评估报告、修复方案及备案文件等,确定场地的目标污染物、修复目标、修复范围和修复量,作为效果评估依据。! u' Y8 h1 P1 Z
+ F! y4 _, K/ i. ^
(2)通过审查场地修复过程的监理记录和监测数据,核实修复方案和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
( j4 D7 ]/ b; t$ J- n. O2 k9 _7 |1 k4 H) O4 \
(3)通过审查相关运输清单和接收函件,核实污染土壤的数量和去向,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是否委托具有相关处理资质单位进行处置。
' B/ o/ X, ~) ]# V0 T. x8 x+ y7 y. u, n* A/ P
(4)通过审查相关文件和检测数据,核实异位修复完成后回填土的数量和质量,回填土土壤质量应达到修复目标值。
% J, n) ^; b/ B) t* d2 p3 f1 Y5 l% |' j% |8 V( o
(二)现场勘察
0 ?, }' u/ p0 R9 W( l% x( ^. M' l1 I2 ?, Q5 F! \
1.核定修复范围" }3 B0 M, j4 ^: j: T; [
" j+ l/ j$ K: W% f7 x$ r8 P根据场地环境调查评估报告中的钉桩资料或地理坐标等,勘察确定场地修复范围和深度,核实修复范围是否符合场地修复方案的要求。
) z$ a& B3 I) F
$ T! f' c$ r* w+ I8 A2.识别现场遗留污染! A' l2 r/ e { \8 `
0 J- s' w# d. a$ c$ o3 ]$ z7 D
对场地表层土壤及侧壁裸露土壤状况、遗留物品等进行观察和判断,明确现场遗留污染识别结果。可使用便携式测试仪器进行现场测试,辅以目视、嗅觉等方法,识别现场污染痕迹。% W+ W' U6 N/ z% R, F1 k6 }
& w7 {3 V$ [6 |
三、效果评估监测
- t0 a2 R: v9 H6 q* m) j. ?, h
. X( m$ S$ M- ^( v* k(一)效果评估范围及对象! y/ X, S7 D7 ?7 R
6 v% {# q# L" ?' h$ p
效果评估范围:效果评估范围原则上应与场地环境调查评估确定的修复范围一致;当修复工程发生变更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效果评估范围进行调整。效果评估范围还包括施工过程中污染土壤临时处理和堆置场所,污染治理设施临时场址。4 v* F/ ~7 K5 C" r/ \/ S* L g
* ?9 ~8 u' `: t( S
效果评估对象:为场地修复工程涉及范围内的土壤和地下水。
! r) ~* z b) P7 z; D! m! j; P4 l! y& g: s
(二)效果评估项目及标准
# [& W w! x! ~+ J
) Q3 [9 x1 F. B8 p. Q效果评估项目:效果评估项目主要为场地修复的目标污染物,如修复工程可能导致二次污染的,还包括二次污染排放相关污染物。
- c2 g2 q) A! M: D. j9 L |. K; ~2 h+ ]& {" }+ G1 _- y, s
效果评估标准:主要为修复目标值,二次污染排放涉及的污染物执行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4 t5 l: g$ ?4 o/ Q% E
% B/ L" `' `9 {. s/ ^0 }. ?2 f
在场地利用方式有变化的情况下,应根据修复方案调整修复目标值作为效果评估标准。
& O) ?) d. Z+ j& B. p+ \! \( k- ~7 H$ ^, [+ w: j* a. A
(三)效果评估时段
" S5 ~& \+ b! @0 P- i
" c2 J F: h7 S3 G$ H根据修复方式的不同,场地效果评估时段分别为:
0 k) h1 J- A: Q9 L) r# _8 N6 C; q& q; f
1.原位修复的场地,应在修复完成后进行效果评估。
& T, I* H9 ^# i% j0 \; I+ B+ T6 ?; g' h3 V1 z' o6 [( q! z/ P9 C8 a
2.异位修复的场地,应在污染土壤外运之后、回填土回填之前进行效果评估。' g3 Y% R- d# \1 m, t
! v6 j/ _9 t) \3 k2 a
(四)效果评估监测内容与方法
7 z4 w" q5 V, ?1 m3 U, [! ~8 r: Q6 E& S8 W* b7 S( I" N2 j# P. Y5 j* o
按照《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关于加强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效果评估监测工作的通知》(穗环办〔2015〕193号)执行。' [( w# V. ^. T, \7 a, A. E: W
! r8 K+ V! r" q5 g; c @& J四、采样布点方案
0 P) h- R! w4 B7 f
+ y/ P3 v& {6 @3 l0 Y- A. A修复效果评估过程中环境监测样品的采集由监测单位进行,并对所采集样品负责。[s10]
" p8 P+ y" U+ K+ `
5 t: [7 W* y) x1 X(一)土壤采样布点方法
* Y8 } ~; x! z& ~
8 D( y$ r: r' {3 l& K3 U1.土壤异位修复6 ]- [! F" i4 y
# ]/ z n! t ~
(1)基坑底部和侧壁采样布点: t( `: j1 e4 o
' b& ~$ [0 Z3 t9 e7 G' G! H
根据地块大小和污染强度,应将四周的侧面等分成段,每段最大长度不应超过40m,在每段均匀采集9个表层土壤样品制成混合样(测定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的样品除外),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监测点位布设参照对角线法进行,每段不少于4个土壤样品;将底部均分成块,单块的最大面积不应超过400m2,在每个地块中均匀分布地采集9个表层土壤样品制成混合样(测定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的样品除外),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监测点位布设参照对角线法进行,每个地块不少于4个土壤样品。% I3 R$ S+ S% h% h& z9 Q4 w7 P
9 Q0 [8 U7 V; k5 E修复范围侧壁采用等距离布点方法,根据边长确定采样点数量。当修复深度小于等于1米时,侧壁不进行垂向分层采样。当修复深度大于1m时,侧壁应进行垂向分层采样,第一层为表层土(0~0.2m),0.2m以下每1~3m分一层,不足1m时与上一层合并。各层采样点之间垂向距离不小于1m,采样点位置可依据土壤异常气味和颜色,并结合场地污染状况确定。
: o4 k, t$ z9 {+ v' y( @! V
0 \$ e. [5 i. ]9 Z0 z% f. p8 A(2)临时堆场区域:单块面积不应超过400m2,在每个地块中均匀分布地采集9个表层土壤样品制成混合样(测定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的样品除外),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监测点位布设参照对角线法进行,每个采样单元不少于5个土壤样品。& t- G$ w0 y5 u: f1 O+ W; W# b6 L
& U' U7 d, `8 z5 O* L/ a* V
(3)相邻基坑目标污染物不同时,基坑交界线范围内的土壤应同时检测相邻基坑中的目标污染物。
" v$ X' I6 }6 s7 D2 c" k' H8 d3 u; o( `
(4)对于超标区域根据监测结果确定二次清挖的边界,二次清挖后再次进行监测,直至达到相应要求。& h9 E3 l) \2 q! h1 c# m+ q$ J
5 F# G* n/ b8 E e9 k(5)对原地异位修复处理后的暂存土壤布设监测点位,每个样品代表的土壤体积应不超过500m3。
2 _0 G% W8 u' p7 H; j2 l/ `4 p4 \+ v# y7 l0 ?
2.土壤原位修复
5 X, Z% g& \0 @0 Z$ Y4 v- c. Q* Q: h+ v% F
对原位修复工程措施效果的监测,每个监测点位代表的地块面积不得大于100m2,每个样品代表的土壤体积应不超过200m3。对原位修复边界监测,根据地块大小和污染强度,应将修复范围四周等分成段,每段最大长度不应超过20m,根据修复深度进行分层采样,采样间隔按照本技术要点详细采样工作垂直方向采样间隔要求进行。% d# h! a# s6 ? V$ E3 \
# c4 X$ j* {5 P- s, [# ^
3.临时堆场
; |- F# O3 u5 }. g% G+ {) @! B) \- l$ T( h% [- @2 k; e
单块面积不应超过400m2;对于面积较小的临时堆场,不宜少于4个土壤样品。5 Z# A" p4 ?0 ^9 D# u$ _; w% u1 |
1 P F& B& A6 m- P b(二)地下水采样布点方法
6 {- p2 [; `8 N4 }# I8 z/ N
. ]. G) j7 w& Y! i c% G1.地下水原位修复" I1 I* w0 V Z4 p
. X8 u! S) y8 s% T% d/ G
(1)地下水监测井应依据地下水的流向及污染区域地理位置进行设置,修复范围上游地下水采样点不少于1个,修复范围内采样点不少于5个,修复范围下游采样点不少于3个。% Z! c$ y* q+ l. i* o" G6 b
& Q/ ]1 u/ d( _* c( J(2)可利用场地环境调查和修复过程建设的监测井,但其数量不应超过效果评估时监测井总数的50%。新增地下水监测井位置原则上应布设在原地下水污染最严重区域,兼顾可能的污染扩散区域。
" |0 ~6 [9 x1 d1 j0 n. ]/ N. d1 K# ]/ O, H' H) ?
(3)未通过效果评估前,被效果评估方应尽量保持场地环境调查和修复过程中使用的地下水监测井完好。
5 \ v+ I0 r [. l4 K& a2 {9 H( L. |
(4)考虑到原位修复的反弹效应,相应污染区域的效果评估监测工作应持续足够的时间(至少3个月),以保证修复效果,并设置永久监测井,进行跟踪监测(3年)。
7 E' {9 K4 A# a6 h! w$ R# h) Z
3 _/ N5 B; t* t9 I; Q4 w% {2.地下水异位修复
8 U1 A, f- g: s$ f7 C# _1 w6 U+ H/ x( K$ v- A( q; s6 R: D% F# n
对地下水污染抽提范围内的效果评估监测采样参照地下水原位修复效果评估监测采样方法执行。( U8 G) j% Y% X5 p* _% N. I0 h5 J3 y
5 i2 E4 `* L. o' x7 _( t1 J
对抽提后修复完毕的地下水,效果评估监测采样方法按下述执行:
9 Q' i, T; m+ l
$ F1 x( a; T# U; I, R. S7 i# D(1)采用序批式处理方式对污染地下水进行修复时,效果评估监测采样可以每1个批次地下水为1个采样单元。
# K+ L, U+ c. p8 {9 n) F; V. w
; {% I. ~9 h1 `3 @" r(2)采用连续处理方式对污染地下水进行修复时,可在单日施工周期内于出水口位置每2h采集一个样品,制成1个混合样。
3 I( a# \5 \% e! ?- I0 P) _+ G s
1 t' o+ y* e2 K8 n1 J; B(3)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地下水不宜采用混合取样。
( b# h) f2 x0 u) ?+ }8 g! g8 L) o/ w8 P7 t& B
五、修复效果评价的相关内容
4 N1 z- [/ k5 \3 V! M( h
+ Y3 |: w1 _# j4 a( [2 ]2 L: F通过对检测数据与工程检验等方式进行分析,明确项目工程修复效果,需包括以下相关内容:9 B& {8 w' `2 Z7 Q1 d2 O" e! E& o, H
9 S7 w8 h4 m4 G, I(一)土壤4 v& w0 p. S6 d" a* M
$ f# o" J7 u e, A [# b9 v(二)地下水: S. t: a, z& R$ P
! z' U- j7 G0 K2 o: p4 d s
(三)二次污染防控. X$ W3 k7 ?1 A$ m+ x
1 `6 m. k/ ]; `( y4 q(四)修复效果总体评价
& M, T: S0 I/ Y3 f. h9 P% |, E- o9 X) s s7 x
六、效果评估报告附件4 e' g2 `0 g' ?% t# k9 \6 X
; I4 E9 G9 g D. m7 k
效果评估报告针对效果评估效果进行评估。效果评估报告应提供的附件包括:, l- V1 m7 K9 W5 v {3 k8 U
1 p T9 U8 A7 \(一)施工总结报告3 o- ]" x2 L8 L* ^6 o# M
2 N( m8 `/ k1 k& a3 A' a
(二)环境监理总结报告
: A% ~4 X5 q5 T6 e3 s- x/ [' K2 ~& @8 l4 \+ c+ B- a J3 ~; a+ j, E
(三)效果评估监测报告
) P. ~$ L+ |4 I9 h7 r! s7 h+ z
+ g8 K4 y) A/ ~. `7 ~4 V |

-
雾都重庆 发表于
2021-4-6 11:10:21
第3章 工业企业污染场地环境修复项目实施方案技术要点
对从业单位的要求:从业单位在本市开展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相关从业活动前需到我局登记,且近年无环境保护、质量监督、认证认可等部门不良信息记录。其中,修复项目实施单位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环保工程专业承包资质。1 N% E7 P0 {) a1 E S
7 T$ V. T# w. r) c: O) [9 U2 {* K
2 K. }% L4 j& G* S: W4 {/ _5 L! F& {对监测单位的要求:监测单位应在本地设有获CMA资质的实验室,水质和土壤类能力范围涵盖应包括且不限于重金属(Pb、As、Cd、Cr、Hg、Ni等)、总石油烃(地下水中为石油类)、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挥发性有机物(VOC)、pH值等,其检测能力应达到场地需检测因子的75%以上。[s6]
% L1 a1 I! i% F) s% u4 m+ p3 H* c- t
一、选择修复模式! J4 `6 p0 f9 C' w, ]* z7 L# }
" G, [4 i: }1 ~/ y) A+ q
(一)场地问题识别
1 Z7 c/ G& L+ X7 N8 X
0 D+ H# F# b; E主要包括:2 M9 c# {8 F- c8 \
: s& z/ m9 g7 K% R1.场地的基本信息9 E' w4 D, f5 \1 B/ K! ^+ T: i3 D/ o
O/ A- \; d+ L: L) f: E2.场地的环境特征- l8 y4 @3 p; R8 h* s1 g
& \% N$ i& b1 x/ R C4 }1 S3.场地的污染特征9 O3 e! f- Q z0 S ^* Y
2 W/ V. A, h. U: ]% ~' | f, [4.土壤和地下水存在的污染风险
9 }- f$ |% [' a3 p4 [/ D; s' j- h# o, \& h' B: V
(二)修复目标
2 I0 f8 R: C" v# I1 y, {5 {
) l4 ^$ E2 p8 Z x核查以下内容:
^1 ?) N7 S; I
8 q0 `) q( m3 ^/ D% g) ^) @1.目标污染物
" Y2 d& R; N& C6 U2 h E& w* ]
7 t7 C Z3 Z$ a% X' Y1 A; V; i2.修复目标值' W$ f4 _: D& V! j5 f; I' g M; J) f
# y) W2 F6 H* x! ?3.修复范围
! k. X# R! f, `3 Q4 _! o' H& M& c+ X& P
4.修复量是否与场地调查内容一致; b- K+ o7 V' v9 `* G# v1 F) G& H
0 J$ F' V! N+ U* P q3 Y二、筛选修复技术9 Y G9 h1 M/ B- r
+ w2 H) W" P- C说明分析、比较、确定修复技术的过程,修复技术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结合已应用的实例和中试结果进行可行性论述。
* y8 @0 i$ R3 A" v) u
. h. L& a% t5 p& i I三、制定修复方案* Q5 ]! k% J7 x" G
. m- N' j& V# h$ }9 w
(一)确定修复技术工艺参数 ]+ k, L9 ~- u; L/ P' s2 C
8 Z3 c! f" {& ]! k$ t9 t
修复工艺参数必须通过实验室小试确定,必要时可进行现场中试获得,采用原位修复工艺时应通过现场中试获得工艺参数,并提供相关案例分析。0 b, n/ r. c, I8 f% q5 y; p+ e% T. V
$ G; s9 O6 @$ V( H/ c4 d
工艺参数包括但不限于:6 u, A4 t7 K! ~2 _0 M! Q% y4 s) `9 O
: M0 I; y4 H ]8 x; k& ?! ?1.修复药剂投加量及比例/ I* L( t% L3 A5 L: }
8 Z' s7 D a5 ~; I3 l" K5 f2.设备影响半径
8 a$ {2 n: z/ a3 ^1 Z4 e6 S7 J4 e0 A3 r$ i7 j: U# A
3.设备的处理能力 A4 l! b# r# q7 [
% X5 e0 Y1 p9 F: q4.布设点位和布设方式% |' M9 F1 Z. g' H2 D
! \7 J! i" `; W- M. ~5.处理需要时间
: N+ Q, e2 _. `8 P3 d( r3 z2 T
. j& c& J' X4 D+ q9 B7 ]6.处理条件(温度、物料含水率、粒径大小等)
7 z- u2 i7 n L' H& |" w: U3 ~
7.能耗4 J& w9 {% B, c
1 t" A' e- v2 H0 n7 j' @) b
8.设备占地面积及作业区范围等4 t. o# h0 s0 `4 k
) S2 d9 b" u! N, D+ y
(二)修复方案* D* j4 X6 _5 c4 [ B% M
9 P) u# e; ]) A# u3 A5 i/ |. X1.修复工程主要技术指标8 z F7 d/ B! F, t* {- C& L
9 I4 o$ P, Q, [* a: W3 w0 n土方量、地下水量、药剂量、基坑开挖范围和深度、平面布置图、运输路线、工艺参数、反应温度、水土比等。1 m. F* |0 J" U$ ~
0 W3 S6 |% ]& N, S( I: C) E8 I8 W
2.二次污染防范措施
+ I' e7 B( A7 s: \+ [; @
: |, i5 |5 } n+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在重点产生二次污染工序的场地建议安装摄像头进行摄影,影像资料进行留档,作为效果评估阶段查档资料。. U* R) c: Y6 @! G2 d/ X6 T
. G. q; f& z5 V7 n! A
二次污染防治措施应具体可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 U: X$ Y( t5 C2 j0 ~/ E6 l. H7 E' ^0 U" m' F- r
(1)废水、废气处理设施应明确处理能力、处理工艺、平面布局、主要工艺(设备)参数及排放去向;
& w. M4 J0 t0 }1 ^: G! q* b0 U9 `# _) B' ]# H( H0 a
(2)扬尘污染防治应明确实施位置和施工阶段、采用喷洒降尘的应明确频率和持续时间;
- l' D4 n* J9 }; R% ^8 {( d7 |$ O s) A) J" l# P
(3)污染土壤临时堆存区等应明确具体位置,说明堆放点的截流、防尘、防雨和废水处理等措施;
O* T3 I' h4 G; a# t
* k) v& ^- Q1 A; N, [(4)固体废物储存点位置应明确,危险废物储存应按照相应标准设置。7 Q: [+ j8 g/ Z! V
: S9 ^% K% D" _- a
(5)气味较重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开挖、暂存、[H7]处理和处置应在负压密闭大棚内进行。
) s3 u( a4 x2 l) ]% m% T5 v1 |5 {( N
采用固化/稳定化处理污染土壤且在场地内回填的,应明确具体的回填位置和配套的防渗防漏等防范污染设施,提出防止回填处理后土壤发生扰动的后续监管和标识措施,将相应要求提交给后续再开发利用单位并以一定的方式(如列入交地合同条件或其他形式)形成责任交接约束。% p' ?: H3 ~( g
* c6 m" b8 z0 L) a' M+ E(三)修复监测布点& i. s6 G( m- K& y# F
& l- j' v8 h6 A
修复过程监测需由场地责任单位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实施;修复过程中环境监测样品的采集由第三方监测机构进行,并对所采集样品负责。9 b. K4 t' U* M8 Z) d% ]
& i& ]; d( _& F( I7 F" H0 ^- ?! H1.必要时,修复前需对修复、暂存和处置等修复工程相关区域的土壤和地下水进行监测。' j1 X I. ~, k- s9 Y3 Y& J2 E
9 b( w. a0 u, f3 Z2.监测点位布设。现场监测点主要布设在修复现场厂界及周边临近区域;周边敏感点主要布设在修复场地周边800m范围内的居民点、学校、医院、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点,特殊情况可以扩大至周边2.5km范围内。厂界监测点原则上布置在厂界外1m处。
, y; y' ?" h: X$ @; G
4 ^4 s+ n+ N4 q, \3.污染土壤清挖效果监测:根据地块大小和污染强度,应将四周的侧面等分成段,每段最大长度不应超过40m,在每段均匀采集9个表层土壤样品制成混合样(测定挥发性和半挥发性项目的样品除外),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监测点位布设参照对角线法进行,每段不少于4个土壤样品;将底部均分成块,单块的最大面积不应超过400m2,在每个地块中均匀分布地采集9个表层土壤样品制成混合样(测定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的样品除外),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监测点位布设参照对角线法进行,每个地块不少于4个土壤样品。! Z3 n4 r/ K5 i \$ O
' G+ u$ ~) p6 g0 H; y" o0 S
修复范围侧壁采用等距离布点方法,根据边长确定采样点数量。当修复深度小于等于1米时,侧壁不进行垂向分层采样。当修复深度大于1m时,侧壁应进行垂向分层采样,第一层为表层土(0~0.2m),0.2m以下每1~3m分一层,不足1m时与上一层合并。各层采样点之间垂向距离不小于1m,采样点位置可依据土壤异常气味和颜色,并结合场地污染状况确定。" @) n/ U0 @! [ \
+ d; a9 u: I6 y0 w; w4.对原地异位修复工程措施效果的监测,处理后土壤布设监测点位,每个样品代表的土壤体积应不超过500m3。/ v7 _5 x }4 `& [* ?
# L/ M, b( s" v5 H对原位修复工程措施效果的监测,每个监测点位代表的地块面积不得大于100m2,每个样品代表的土壤体积应不超过200m3。
$ T% w/ I7 Z5 X" P( {* W5 f$ o) x, D' F/ O* G. m
对原位修复边界监测,根据地块大小和污染强度,应将修复范围四周等分成段,每段最大长度不应超过20m,根据修复深度进行分层采样,采样间隔按照本技术要点详细采样工作中垂直方向采样间隔要求进行。
2 Q: t. ]# F5 E2 t/ J( M- C% M/ h/ P$ p+ }5 R% Q+ U
5.临时堆场:单块面积不应超过400m2;对于面积较小的临时堆场,不宜少于4个土壤样品。
0 k2 G" ^/ Q; C- Z* W, V" S4 V
: `, F5 G: N/ X7 j! S6.治理修复过程中应在废水、废气排放口及厂界、敏感点布设监测点位,原则上每周监测1次。
. b L6 q3 Q& ?# R7 c4 E+ [2 m, M) V3 I4 A9 `
7.采用原位修复技术进行地下水修复的,稳定达到修复目标后至少三个月方可提请修复效果评估,监测频率不少于每15日一次;效果评估通过后,保留长期监测井3年,由场地责任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对特征污染物进行监测,第一年每2月监测1次,第二年每季度监测1次,第三年每半年监测1次,监测数据定期报环保部门。如重新出现污染物超标的情况,场地责任单位应负责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环境安全。0 ?+ M2 F, W1 C/ [; R! h6 I
9 `3 L% O6 I% ^; \2 h# m# d8.污水、废气处理设施移除后需对临时处理设施位置进行监测。
" s! {: B8 j6 R1 v, {
! _. U+ Z) ]1 E9.对于超标区域根据监测结果确定二次清挖的边界,二次清挖后再次进行监测,直至达到相应要求。
: q) J# F6 F5 P8 @: `( D
; ~% W! W5 y: a% \$ Z" k% M0 m3 F9 u四、修复效果评估的原则要求% H% _* \' J+ Y3 N3 f
4 K3 M7 r7 c5 f" L5 K+ c2 p2 P- @5 ^提出修复效果评估方式、方法、布点、采样和检测项目的原则要求。) }/ C9 M1 ~1 L2 G" A
! U) _" K j o( j" U7 ]
五、制定环境管理计划7 E6 P7 M: K9 v0 c1 r$ q. D
' x# _. y) p: a0 r! C! \: o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管理计划包括内容:1 W8 Z* a0 F$ \1 _* w
3 a$ E( \ Y% g" f. O, J' e/ f1 J6 L- M
(一)二次污染控制措施
. i5 Z( K( m6 |0 Z( h1 i7 w, H4 ]! @+ q8 M$ o7 T* ], F- \7 o
(二)修复工程环境监测计划
j+ J C3 w/ f, G' Z
- C( n5 b2 [! _ ^: g! N7 ?(三)环境应急安全计划7 w' @. h: V. [0 g2 _* O* e; p
' y. c2 l% L0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