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应该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 & w; |# E6 n' b - O, g6 X" ]& K* P; d( _; W1、控源截污 1 m L& q8 e2 \/ s" g# l N6 [& d+ e9 \) \# o1 g* J7 p( R0 O' I7 m
6 C( y D: Q; e/ U
控源截污是从源头控制外源污染物进入水体,是黑臭水体整治的基础和前提。该方法直接有效,但工程量大、投资高、工期长,需同时兼顾点源与面源的污染控制,并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统筹考虑。2 r) h n' n5 K& j: P6 X
`+ F, }% c2 x0 ^2 W/ y W, H1)点源控制 8 T0 v) z8 k! C( S/ t5 C. q8 ]% {$ r3 s# m9 s6 B; _0 V
点源控制的主要方式是截污纳管,即通过沿河道敷设污水截流管线,将污水收集后排放至市政污水管道系统,从而减少直接入河的污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城市河道主要采用沿河外侧敷设截污管道的方式,施工方便,截污效果最佳。如果遇到河道两侧建筑临河而建,无空间敷设截污管道,可以考虑在河道内侧敷设。) p t7 ?0 E5 Q
" e1 G" {0 b* m) f! ~( G' Q2)面源控制 y6 N- v4 I" V e! |
6 ?9 r' A& c y& W& \1 E' \" F- H* N面源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农田排水等方式进入水体。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初期雨水、禽畜废水、固体废弃物等组成。其特征是:污染物以SS、COD和和营养物质为主,且污染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和时间性。 5 x U7 @2 K$ R7 ?. j / c* n0 \( e' b& q/ {. [& T面源污染控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源头的控制,二是对污染物扩散途径的控制,三是终端治理。目前在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中应用较广泛的工程措施有植被过滤带、滞留/持留系统、雨水收集处理系统、人工湿地、渗透系统、过滤系统等 Q9 u. R6 [* U! ?2 y
! H7 J4 _) `9 N0 k8 N" e
2、内源治理 ; k5 [" f0 r$ u$ ~* V2 {6 ~ 9 J5 U0 S5 C0 [+ L% m* ^- f # J( J3 l$ v1 U% {内源治理除了对水体中的生物残体、垃圾进行清理,主要指对污染底泥进行处理。 : n/ n6 i2 g# L2 \$ O0 N# h& N0 {# k K2 e
1)清淤疏浚$ I @# R3 E: c6 n' K
+ A6 h5 F' A$ {. Y8 Y7 ^清淤疏浚是指对悬浮于淤泥表层的污染底泥进行清除,以利于水生生物种群的恢复。但是需注意控制清淤的深度,保护下层底泥不被破坏,避免破坏水体原有生态系统。此外,疏浚底泥的数量大、成分复杂,若处理不善,可能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川。目前已成功开发高效脱水、制建材、制陶粒等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r* ^4 J9 `" ?4 z. X
$ ^( C8 T) \3 H1 Q6 w$ H- k
2)底泥原位修复% {5 o( z4 |5 e
) Z* H) J6 k9 J6 L' b' J5 N污染底泥的原位修复技术,是指不通过疏浚,直接在原地进行底泥治理的技术。水体中溶解氧和营养盐的缺乏导致许多土著微生物对水体的自然净化过程缓慢。底泥原位修复即是通过向水体投加底质改良剂,在提高土著微生物活性和繁殖能力的同时,引入多种特效微生物及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加速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 / h+ o' V% j9 S, }+ Z0 V! M" G3 k2 T5 Z3 D7 [) G
3、活水循环与清水补给 2 a. X( d% W8 A4 T, ? 5 H6 L: f' K( S# M* {活水循环与清水补给都是通过改善水体的水动力条件来缩短水体交换周期,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调水引流。太湖水环境治理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调水引流增强了太湖流域平原水网的有序流动,显著提高了水环境容量。但是,此方法的投资较大,持续性不强,对引水水体和引入水体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引起两水体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9 G3 K+ @3 q+ c. G 4 E8 |- Z; q6 M+ a8 N, s" v" l' T4、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 ( @. p- H" @% x- M+ O- y# j2 G, j- i& |! X+ w2 o$ {
/ _) ~$ R2 Y9 y% c; E' @ |1)絮凝沉淀 5 G4 b2 s) q R ; K' J h V# \ [$ f絮凝沉淀浄化水质的方法包括向水体投加絮凝剂促进悬浮物絮凝、投加铁盐促进磷沉淀。这类方法一般不受气候条件影响,短期内见效快。此方法实际上只实现了污染物的转移,并没有将污染物彻底去除。化学药剂成本较高,对水体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生长都有一定的影响、容易产生次污染,因此一般只作为应急或辅助措施。 4 _# _# y) A5 L$ ]+ f s" L! j3 J3 e5 z l3 A
2)岸带修复1 H1 {6 J, s) S) X